時評: 抗震救災 中國新聞界打了一場漂亮仗

時間:2008-06-16 09:21   來源:--人民網 

  “要彈社會上繃得最緊的那根弦” ,這是新聞界的共識。5月12日發生的汶川特大地震,正是中國社會那根“繃得最緊的弦”,也是世界十分關注的一根“弦”。幾十萬人的傷亡和失蹤、一千多萬人的安置、巨大數字的財産損失、全國軍民萬眾一心抗震救災,血與淚、死與生……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國內外媒體聚焦汶川,中

  國新聞界聞風而動,全力以赴,打了一場抗震救災的主動仗。

  在突發性、災難性的重大事件中,新聞發揮著重大的導向作用。導向影響著人們的思維,也影響著人們的行動。國內外大多數人並沒有親臨汶川,他們是通過媒體了解實情的。面對媒體,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華僑,這一段時間流盡了眼淚,沸騰了熱血,團結起來,行動起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克時艱。世界人民也通過媒體看到了中國共産黨和人民政府是怎樣執政為民、以人為本的。中國新聞界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弘揚了抗震救災的主旋律,打了一場波瀾壯闊的主動仗。

  地震考驗了中國共産黨和人民政府,考驗了中國人民,也考驗了中國新聞界。我們經受住了考驗。中國新聞界是怎樣去打這場抗震救災主動仗的?在筆者看來,抗震救災新聞至少抓住了新聞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三個字:快、真、情。

  先説快。幹新聞兵貴神速,講究雷厲風行,聞風而動,最忌慢吞吞的“研究研究”和四平八穩的“看看再説”,災情就是命令,災區就是戰場,冒著余震的危險,不畏山高路遙,中國新聞工作者在第一時間奔赴災區,發出現場報道,把汶川的災情和抗災的壯舉迅速傳遍中國,傳向世界。

  再説真。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報道抗震救災尤其要一是一,二是二,既不能為了追求轟動效應火上澆油去“煽情”,更不能為了粉飾太平、歌功頌德去“作秀”,更不能隱瞞事實真相。災情到底嚴重到什麼程度、受災群眾有什麼需求、中央領導同志有什麼指示、救災軍民有什麼英雄事跡,包括在地震中死了多少人、受傷多少人、失蹤多少人以及財産損失和國家撥款、國內外捐款捐物等情況,均及時、如實予以報道,包括在抗震救災中有極個別幹部因玩忽職守受到處分,也堅決曝光。真實穩定了人心,真實也澄清了流言,改變了偏見。

  最後再説説情。在抗震救災工作中,新聞工作者充滿了對災區群眾的親情、幹好工作的激情和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熱情。有了這種感情,就有了動力、幹勁和才華,就有了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新聞作品。人們看到,有些電視節目主播熱淚奪眶而出;人們聽到,有些電臺主播聲音哽咽;有些報紙上的新聞照片和文章讓人邊看邊流淚。如果新聞工作者不是動了真情,那就不可能拿出這些感動中國、感動世界的新聞作品。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這是宋代名臣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名句,文中之“憂”,是忠誠,也是感情。今天我們新聞界在抗震救災中之“憂”,可以説既是為中央分憂,也是為百姓分憂,為中央、為百姓完全是一致的。這也是一種忠誠和感情,是奮鬥和奉獻。新聞界抗震救災打了一場主動仗,這在中國新聞史將留下光榮的一頁。(李德民)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