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昊:發動組織志願者為災區提供持續有效的服務

時間:2008-05-28 11:31   來源:中國青年報
  5月26日,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陸昊來到四川災區,看望戰鬥在救災一線的團員青年和青年志願者,研究部署下一階段的抗震救災工作。

  陸昊一下飛機就趕到機場救災物資轉運站,看望在這裡搬運物資的青年志願者。他來到剛剛輪換下來的西南民族大學的志願者中間,囑咐同學們抓緊時間休息,保存體力,保證幹活兒時能衝得上、頂得住。

  在轉運站的一角,有個專門裝卸消毒粉的場地。由於消毒粉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負責搬運的志願者都穿著防護服,戴上口罩,正在將一批消毒粉裝上貨車,準備運往災區用於防疫工作。陸昊看到志願者們非常忙碌,地上還堆放著不少的消毒粉,便招呼隨行的同志一起加入到成都體育學院志願者的搬運工作中。

  隨後,陸昊趕赴地震重災區之一的綿竹市。綿竹市體育場目前成為一個大型的受災群眾安置點,全國各地團組織派來的14支青年志願者隊伍駐紮於此,為受災群眾提供傷病救治、心理輔導、衛生防疫等服務。陸昊一一看望了來自重慶、寧夏、廣西、山西、河北、山東、湖北、深圳、南京等地的志願者隊伍。得知志願者都是住小帳篷,陸昊特意走進幾頂帳篷裏,了解志願者們的居住條件。5月的四川,陽光已有些火辣,帳篷裏比較悶熱。他對志願者們説,你們來災區服務,條件比較艱苦,要注意勞逸結合,做好隊伍的輪換工作,讓志願服務能夠持續下去。

  安置點裏成立了臨時團支部,以凝聚和發揮青年的作用。陸昊走進臨時團支部辦公的帳篷,向團支部書記郝帥詳細詢問了臨時團支部的情況。當有志願者提出受災群眾安置點急需防暑降溫藥時,陸昊馬上安排工作人員緊急採購防暑藥品。安置點裏還設立了紅領巾帳篷書屋,準備了少兒書籍供孩子們翻閱。陸昊發現帳篷書屋裏書籍的數量和種類還不夠時,又佈置籌集工作。當天,團中央就籌集了價值40萬元的防暑藥品和100萬元的少兒讀物,緊急送往災區。

  德陽市的旌陽區第十救助站,是另一個受災群眾安置點。陸昊看望了在這裡開展服務的臨時團支部成員和青年志願者隊伍。他對這種結合志願者動員機制、靈活探索團的基層組織建設新模式錶示肯定。據了解,在四川的受災群眾安置點,目前已成立了112個臨時團支部,並在建設臨時團支部、志願者工作站和紅領巾帳篷書屋“三位一體”的共青團工作陣地。

  隨後,陸昊來到德陽市體育中心的受災群眾安置點,走進德陽市誌願者指揮中心的帳篷。團德陽市委書記何升元彙報説,地震發生後,全市有20萬人報名參加青年志願者,其中3.5萬人已向受災群眾提供了志願服務。陸昊叮囑道,要把每一位志願者的情況詳細登記,比如其特長、能夠在何時提供服務、能夠提供多長時間服務等,因為災後重建工作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也需要不同專長的志願服務,團組織要按照救災工作的需要,發動組織志願者提供持續有效的服務。

  5月27日,陸昊先後來到團四川省委和團成都市委,看望了堅守崗位的團幹部們。在地震中,這兩個機構的辦公樓都出現了墻體開裂等破損情況,團幹部們在樓下空地上搭建的臨時帳篷裏辦公,面向社會招募青年志願者,迅速成為志願行動的兩個大本營。

  在團四川省委的帳篷辦公區,前來報名的青年絡繹不絕,一些志願者忙著將社會捐贈的物資搬上貨車,發往災區。一塊大展板上,公示著每一筆捐贈物資和現金的使用情況,接受社會監督。

  陸昊説,在這次抗震救災鬥爭中,四川各級團組織迅速行動,組織動員廣大團員青年投入抗震救災,特別是出色完成了全省志願者的組織、動員和協調工作,贏得了各級黨政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好評。四川團幹部是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隊伍。

  在團省委的臨時辦公帳篷裏,陸昊與團省委的同志一起研究共青團如何在下一步的抗震救災工作中繼續發揮作用。他提出四點要求——

  第一,各級團組織要認真學習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對抗震救災工作的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黨政工作大局,根據救災工作的需要,既要衝鋒在前,又要把自己承擔的任務實實在在做好,為災區群眾多做有益工作。

  第二,各級團組織既要重視抗震救災工作的艱巨性、緊迫性,又要重視專業性和長期性。團組織要把握自己擅長的工作領域,結合抗震救災不同階段的工作要求,早做準備,爭取主動,發揮應有的作用。例如因地震而傷殘的人員將陸續出院,對他們的中長期護理,以及災害特困人群的長期幫扶,就是各級團組織志願服務工作中大有可為的領域。

  第三,各級團組織要將青年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轉化為持久的志願行動。汶川地震帶來的災難,極大煥發了全民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青年正是這種激情表達得最強烈的群體,各級團組織要褒揚這種激情,通過組織化的動員機制,將志願者的激情、專長、服務時間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工作機制,使支援災區的志願者行動深入、持久、有效地開展下去。

  第四,各級團組織要憑藉在抗震救災中顯示的凝聚力和號召力,進一步加強基層團建。結合災區黨建工作新的要求,結合志願者動員機制,結合災區重建形成的新空間格局,四川團組織要探索團的基層組織建設的新模式。

  團四川省委書記張彤、團中央青年志願者工作部部長王雪峰、團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康國明等陪同看望。(記者閔捷)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