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清潔衛生的方式進行預防是災後防疫的關鍵

時間:2008-05-25 01:2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5月23日專電(新華社記者楊金志、張學全)災後防疫的關鍵是什麼?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長聞玉梅教授對新華社記者説,最關鍵的是用清潔衛生的方式進行預防。她還説,當前地震災區要重點嚴防氣性壞疽等創傷感染、腸道傳染病和老鼠蚊子傳播疾病。

  預防為主:清潔環境,清潔每個人

  災後防疫,預防為主。聞玉梅告訴記者,預防為主首先就要注意環境消毒。“現在災區普遍噴灑藥水,有人會問,藥水能夠治療疫病嗎?”聞玉梅説,“其實藥水主要是消毒劑,它不是用來治病的,而是用來防病的。”藥水對人是沒有妨害的,不過噴灑時要把眼睛閉起來,屏住呼吸,最好不要讓消毒水進入體內。

  其次是正確處理遺體。現在除了在受災群眾安置點、廢墟噴灑消毒水,還往遺體上噴藥,主要是防止病菌在遺體腐爛的時候傳播開,防止從災區出來的倖存者受到感染。

  再者,要重視上、下水道的衛生和垃圾糞便處理。在各種傳染病裏,腸道傳染病是最容易傳播的,而腸道疾病的病菌就是通過飲食進入人體的,因此,災區要特別注意上、下水道。

  上水方面,要儘量提供合格的飲用水。“我們在電視裏看到,戰士帶的水自己捨不得喝,要留給受災群眾喝,所以災區的潔凈水是很寶貴的。”聞玉梅説,“還有武警戰士看守水龍頭,防止有人浪費水,也是這個道理。”飲用水一定要經過含氯消毒劑的過濾,如果有條件,最好是煮沸再喝。

  下水方面,不能讓糞便造成污染。地震發生後,各地運了許多流動廁所到災區,就是為了防止糞便到處散播。“災區要提倡糞便統一處理,挖坑深埋,並進行消毒。”聞玉梅説。

  為了防止交叉感染,災區的人們要儘量減少直接接觸,儘量不握手。“我們在SARS期間也是這樣做的。”聞玉梅説,“現在也要提倡。”

  要高度警惕氣性壞疽

  創傷感染是災後容易出現的傳染病。“一個人好不容易被救出來,雖然傷口經過消毒,但是不見得不會被感染。”聞玉梅説。

  比較嚴重的創傷感染是氣性壞疽。“氣性壞疽的特點很明顯,就是血水裏有氣泡。”聞玉梅説,“如果傷員在包紮後兩小時感覺繃帶緊了,鬆綁後過了兩小時後又感覺緊了,那就不是繃帶的問題,而有可能是氣性壞疽,感覺緊脹是因為血水裏有氣泡。”

  氣性壞疽病菌有芽孢,能夠感染。它是厭氧菌,一般出現在傷口深處,因此在戰傷、地震傷中較常見。出現氣性壞疽一般是要截肢的,否則血水會感染到全身。

  破傷風也是創傷感染,一般是創口接觸到泥土後污染的。它的特點是,創口不化膿,但是毒素進入身體會引起肌肉痙攣、抽筋。“破傷風一定要預防,出現創傷就要用抗毒素,一旦發病幾乎100%死亡。”聞玉梅説。

  第三種創傷感染是傷口化膿,也就是葡萄球菌感染、綠膿桿菌感染。這是比較常見的,但是相對不是很嚴重。

  腸道傳染病最常見

  聞玉梅對記者説,在各種傳染病中,腸道傳染病最為常見;而腸道傳染病中,最容易傳播的是痢疾。“痢疾菌只要很少幾個就能感染。”聞玉梅説,“這跟傷寒不一樣,傷寒需要許多病菌才會感染。”怎麼知道人得了痢疾呢?如果大便次數過多,便中有膿血,那就是痢疾。還有一個特徵,就是排便後很短時間內又想排便。

  還有一種Noro病毒,它引起的症狀是無法控制的腹瀉,像水一樣的腹瀉,瀉到無法從馬桶上站起來。也有的病人發生嘔吐現象。“Noro病毒不大有生命危險,除非病人大量失水,但是也要注意。”在災區,小孩比較容易出現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這時要給孩子少量補充糖鹽水。不能多喝,否則又瀉掉了,沒有效果。

  霍亂也是災後較容易出現的腸道傳染病,一般在靠近水的地方較多出現,它的症狀是米泔水樣的腹瀉。

  老鼠蚊子要嚴防

  大災之後要防止鼠疫傳播。鼠疫本來是老鼠的跳蚤在老鼠之間傳播的,不過鼠蚤也可傳人。在我國,鼠疫已經基本消滅,但不能説完全沒有了。有些原來沒有人的地方,野鼠之間也可能還有傳播。地震以後,這些野鼠跑出來,它們身上的鼠蚤會咬人。

  鼠疫的初期表現是腺鼠疫,就是淋巴等處感染,這是可以治療的,只要用鏈黴素就可以。可怕的是腺鼠疫再引起肺鼠疫,就是呼吸道感染。“因此鼠疫要早期發現,有發燒的人,我們就要摸他的淋巴結大不大,看是不是有了腺鼠疫。”聞玉梅説。

  老鼠還會引起鉤端螺旋體病。這種病菌存在於老鼠腎裏,通過老鼠排尿出來,會污染水源、稻田。假如水體被鼠尿污染,人在水中時,病菌就會鑽進人的皮膚,病情嚴重的話會引起全身問題。

  蚊子會傳播日本腦炎或登革熱。日本腦炎的症狀是高熱、頭疼、嘔吐。我國是有日本腦炎疫苗的,但是也要注意防止傳播。預防日本腦炎就是要滅蚊。

  聞玉梅提醒説,災區的人和進入災區的人都應該儘量穿長袖長褲,防止昆蟲叮咬,傳播病毒。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