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山地災害專家:災後重建須嚴防滑坡泥石流

時間:2008-06-05 08:55   來源:null--《人民日報》

  

  四川省青川縣山路上發生的泥石流現場 包敦遠攝

  汶川災區的滑坡、泥石流危害為何如此之大?災區重建應怎樣防範滑坡和泥石流?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日前採訪了中科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主任崔鵬研究員。

  雨季來臨加劇滑坡、泥石流災害

  記者:滑坡和泥石流會造成什麼樣的災害?

  崔鵬:滑坡是山地上不穩定坡地的破壞。泥石流是大量鬆散物質在水的激發下,往往是在降雨的激發下,形成在溝道裏面高速的洪流。道路、橋梁、建築、水利水電設施、農田都會被滑坡和泥石流破壞,威脅人們生命和財産安全。

  地震造成的大量滑坡為泥石流提供了物質,有的山體還沒有滑動下來但已非常鬆散,如果有適當降雨激發就會引起泥石流和滑坡。對於即將來臨的雨季我們非常擔心。

  強地震嚴重破壞了岩土體的穩定性,根據我們的經驗,往往在一個大地震之後,主震區在震後20年左右的時間裏,都會是一個泥石流、滑坡活躍期。特別是近5年泥石流、滑坡將特別活躍。所以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裏面都應該非常關注泥石流、滑坡次生災害。

  泥石流高發區要趕快應急

  記者:在抗震救災的現階段,有什麼針對性的應急措施?

  崔鵬:應急措施有兩個:第一就是加強監測。加強對降雨的監測,遇到強降雨的時候一定要緊急採取措施;另外就是對泥石流、滑坡本身的監測;第二就是對受災群眾安置的地方儘快進行危險性評估,如果這個地方確實有爆發大規模泥石流或者是大規模毀滅性滑坡可能性,就要把這些受難群眾儘快撤離到安全的居住區。

  另外,如果原來的居民房屋沒有震塌,原先位置可能是安全的,但是地震以後旁邊的山坡或者是溝道已經不安全了,是泥石流高發的區域,像這樣的區域也要趕快完成應急工作。

  建立監測預警體系

  記者:在災後重建中是否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滑坡和泥石流活躍的問題?

  崔鵬:這個地區本身就是一個龍門山大裂帶,地形比較陡峭,降雨也比較集中,尤其是高強度暴雨比較多,因此是泥石流、滑坡比較活躍的區域。

  地震已經“提供”了那麼多的鬆散物質,山上到處都是裂縫,這時泥石流和滑坡發生所需的降雨條件就會大大降低,泥石流、滑坡發生頻率就會大大提高,因此在這個地區最好能夠建立起監測預警體系。

  記者:是否可以提前預測泥石流的發生?

  崔鵬:目前我們研製了超聲波泥位報警器來判斷泥石流規模的大小,根據規模大小來進行災害可能發生程度以及可能到達時間的判斷。另外,根據泥石流次聲音頻特徵,利用次聲原理研製了泥石流次聲警報系統。在中科院東川泥石流觀測研究站經過4場泥石流的實測,系統運作正常,可提前30分鐘至40分鐘發出泥石流警報。

  我們可以在一些重要地方設置監測儀器,多渠道、多尺度、多方法的觀測,盡可能保證當地群眾的安全。

  這個地區泥石流和滑坡發生的敏感性非常高。在災區重建中,應進行充分的風險評估,儘量避開大型滑坡和泥石流危險區。這是減少災害、規避風險的最佳方法。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