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區知識分子用智慧點燃災後重建的護航燈

時間:2008-08-21 11:00   來源:光明日報

  “看不見地震的痕跡啊。”驅車前往綿竹的途中,同行的朋友一直在説。我這個三赴災區的記者,一路為他們講解這裡曾經的哀鴻遍野,也不得不承認,災難的氣氛確實難再找尋。這個聞名的年畫之鄉,路邊房屋上都畫著喜慶的年畫,人們納涼吃飯,一派祥和,只是屋前多出了一頂帳篷。曾經觸目驚心的危房已夷為碎磚,旁邊江蘇援建的樓房正在施工。一排一排的臨時板房各自立起招牌:“綿竹中學”、“中心幼兒園”……人們的生活似已回到正軌。

   災區的工作重心已由搶險救災轉入了重建家園,解放軍、醫生們、幹部們、教師們、百姓們……還在各自忙碌著。重走災區,變化之大令人震驚,不禁想起孫中山那句:“人既盡其才,則百事俱舉。”與災區的知識分子們對話,令人印象尤深,他們的臉上有更足的信心,言語中有更權威的展望。抗災需要勇氣,重建更需要智慧。在這裡,知識這股力量正在美麗地綻放。

  人民教師:托起明天的希望

  車子一到達綿竹漢旺鎮,天就開始下起大雨,行人寥寥。雨聲中,城鎮顯得格外空曠,原先刺人心扉的花圈、緊張艱苦的救人場面已經不見。街道左手的鐘樓仍然停留在14點28分,街道右手的佈滿裂縫的危樓只剩下一個空殼,那個我曾經站立,隱隱聽到呼救聲的樓道口,現在已經清空……站在雨中眺望這已經戒嚴的廢墟地帶,我才突然感到:災區,我回來了。

  這次在綿竹見的第一個災民,是綿竹市教師培訓中心的羅主任。他告訴我,原單位辦公大樓已經成為廢墟,上個月辦公設施才被轉移到臨時板房內。不過,這幾個月他們的工作並沒間斷。教學樓毀掉了,他們就把教師們送往德陽市、成都市乃至四川省外參加培訓,還特地增加了震後心理培訓,確保不誤開學,不降品質。“要從廢墟上站起來,就要先把眼光投向廢墟之外。”他這句話,講出了重建工作中用的最多的點子:自救要先走出災區,放眼宏觀。

  “抗震工作不結束,鬍子不剃。”早就聽説了綿竹市教育局副局長彭波的這句宣言。幾個月前見過他一面,正是滿臉的絡腮鬍,風塵僕僕,未談幾句便趕去工作,這一身的幹勁,看不出他剛經歷失去至親的打擊。彭波出身教師世家,父母是退休教師,妹妹在北川中學教書,地震過後,彭波一直忙於組織搶險,深夜,正奮戰在廢墟上的彭波接到同學的電話:“北川平了!”頓時,悲痛嚙住了彭波的心,最終,面前緊急的工作任務打消了他回北川看看的切望。三天后,局黨委勒令他回家設法找尋親人,他才匆匆往家趕。此時北川城已經面目全非,他怎麼也找不到熟悉的街道房屋。忍著悲痛,他馬上掉頭再往綿竹趕。

  “後來挖出他父母和妹妹的遺體後,他跟我説過一句,‘80秒鐘內,我成了個40歲的孤兒。’”羅主任這句話,道出了表面堅強的彭波背後脆弱的一面,“他説他唯一的願望,就是父母和妹妹是地震的那一霎那間喪生的,不用忍受埋在廢墟裏那麼長時間的苦難。”

  説話間,遇到了彭波,竟發現那象徵他抗震決心的鬍鬚已經剃掉了,整個人顯得精神不少。看出我的驚訝,彭波淺笑著説:“搶險救災已經告一段落了,現在是大家要一鼓作氣重建,我還年輕,不能顯出頹廢的樣子來,生活還要繼續!”説完後他接了個電話,又去了教師臨時安置板房。目前,綿竹在地震中損毀的中小學已經全部搬遷到了板房,9月1號臨近,所有人都在為開學做準備。

  “教師穩住,學生們才能穩住。”羅主任充滿信心地説。

  妙手醫人:創造生命的奇跡

  這次地震,表現突出除了人民教師,還有後方的醫務人員,正是他們與死神爭分奪秒地對抗,才使得一個又一個命懸一線的遇險者重獲新生。

  我和成都軍區總醫院副院長顧建文的結識就在他救人的現場。這位全軍著名的神經外科專家已經成功為3000多名患者作過腦顱手術,也是由他主刀,為被埋時間最長、一直昏迷的賴元平實施了開顱探查、巨大腦內血腫清除手術。

  地震以來,顧建文一直泡在醫院的辦公室裏,要對重傷員進行遠端專家會診,還排了一長串的待做手術,工作起來沒日沒夜,更不用説什麼休息日。顧建文是個熱心人,他記下了自己負責的所有患者康復過程的所有情況,有時候手術到淩晨,他還利用休息時間寫部落格,寫下他對成為孤兒的孩子的安慰和關懷,對患者康復的期待,他的那首詩《孩子,爸爸媽媽在天堂看著你安睡》讓許多網友都落了淚,已經能夠行走的賴元平雖然喪失了震前的記憶,卻把顧建文當成了至親的人。

  顧建文的同事告訴我,現在,老顧負責搶救的傷員基本都已康復,這段時間他在忙著搞科研,總結在大災中對重症傷員的搶救和災難現場搶救傷員的經驗和不足,探討在大災中傷員救治的醫療措施和救治原則,同時深入研究地震中腦外傷救治以及傷員在極限狀態下得以生存的原因等科研課題。

  採訪老顧的時候,他説,能夠成功救治那麼多遇難者,關鍵在於醫療專家高超的醫療水準。他提到了他最佩服也最尊敬的醫療界前輩——工程院盧世碧院士和陳香梅院士。被廢墟掩埋178小時的馬元江就是經兩位院士在內的專家組遠端會診,對其手術前的準備、治療方案以及手術後的治療進行了深入討論,從而確保手術的成功。“我對賴元平實施手術的時候,也是各位院士專家支招、協助才得以完成。”顧建文掰著手指給我列舉為搶救遇難者全力以赴的專家:黎介壽院士、黎磊石院士、劉志紅院士、趙建寧教授、曹勇院長……“這些專家們知識儲備豐富,經驗足,醫療水準高,醫德好,這才保證了我們打贏救治受災群眾的硬仗。”

  企業骨幹:振興經濟的中堅

  進入東方汽輪機廠,老遠便聽到機器轟鳴。車間裏,工作人員各司其職,來往穿梭,緊張有序。車間的地面是重新修整過的,被震斷的斜拉橫樑也重新焊接過,看高處,震碎的玻璃碴還在。在重災區綿竹,東汽公司的受災程度都不是用嚴重可以形容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5億元,遇難者達600余人。但在短短一百天的時間內就能恢復正常生産,這樣的變化,即使對於已經對災區巨變有著充分了解的我而言,也覺得不可思議。

  東汽公司第四分廠的李廠長告訴我,這都得益於廠裏的一大批技術骨幹和工程師,“我們廠這一大批知識分子在廠區重建和恢復生産過程中發揮了難以想像的巨大作用。”

  張新華,東汽第四分廠總裝工段的工段長,他的獨生女在地震中遇難。對於年近半百的張新華而言,這樣的打擊簡直要了他的命。即便如此,張新華也沒有離開過工作崗位。地震後他一直參與搶險救災,三天后,女兒遺體火化,簡單料理完後事,當天下午他就回來作為廠裏組織的技術攻堅骨幹,跟工友們在不間斷的余震中進入車間作業,地毯式檢查設備,白天鑽在設備底下檢查,晚上就在帳篷裏熬夜看圖紙準備修整方案,為恢復生産做準備。李廠長告訴我,張新華的女兒原定於今年十月完婚,家裏連酒席都已訂好,現在白髮人送黑髮人,大家都怕他扛不住,但他硬是一天都沒有休息,是工作組中的“拼命三郎”。“他平時不愛説話,就是埋頭苦幹,在工作中一點情緒都不帶,他曾告訴我,他們兩口子這一段老失眠,不敢看見別人家的孩子,哪怕是在電視上,一看見就想哭,就發呆。”説到這裡,李廠長眼圈已經發紅。

  李廠長給我羅列了一大群像張新華一樣堅守崗位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趙亮,東汽第四分廠加工段工段長,哥哥遇難。他一天假都沒請過,全程參與了工廠重建、恢復的工作。

  楊旭,維修站站長,廠裏的電氣工程師,已經連續工作一百天沒有休息日。

  楊大偉,技術組組長,帶領他的組員承擔起車間重建中所有的技術工作,攻堅破解了數不清的技術難題。

  在這些知識分子的技術保證下,東汽第四分廠于6月6日恢復生産,7月5日已經達到震前的生産水準。

  結束採訪下樓的時候,正巧碰到了剛剛巡視完生産線的張新華,李廠長介紹我們認識,特別寬厚的人,微笑著跟我打招呼,怎麼也看不出這是受了巨大打擊的人,不由想起設在木板房裏命名為“512大院”的東汽臨時指揮部,門框兩面寫著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的題詞:“東汽真是泰山壓頂不彎腰”,“東汽人是站起來的一個真正的巨人”。我想,有了這一批大震震不垮的知識巨人作為東汽的頂梁柱,重振東汽指日可待。像東方汽輪機廠一樣,有這麼一批強韌的知識分子作中堅,令人對整個災區恢復生産,繼續發展充滿了信心。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