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報:中國志願者成政府救災有力補充

時間:2008-05-31 23:0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消息: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5月2 8日發表文章,摘要如下:

 

  5月28日,志願者在病房內給一名來自四川地震災區的小傷員上數學課。 從當日開始,湖南省人民醫院“愛心病房”內收治的13名來自四川地震災區的孩子,有了屬於他們自己的“課堂”。醫院在培的54位研究生志願當上了孩子們的老師,每天視治療情況抽出一定時間輔導孩子們的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

  站在一個到處是灰塵的十字路口,陳守俊(音)在高聲喊著,試圖把一些熱情的志願者組織起來,他的聲音已經沙啞,但是他説:“現在已經不那麼亂了,我們現在有一支200多人的志願者隊伍,負責清理廢墟和噴灑消毒劑。”

  在震後搶救生還者的工作結束後,救災安置工作已經離不開像陳這樣的志願者。據政府部門估計,大約有15萬多名志願者在震後從四面八方趕到災區。

  有些觀察家認為,志願者的涌現有助於強化中國公民的社會意識。一家非政府組織的創辦人翟嚴(音)説:“在長達2000年的時間裏,中國人一直是臣民,1949年以後才成為公民。這個時刻對於喚醒志願者精神和公民社會意識是十分重要的。”

  5月28日,一名來自廣西的青年志願者在綿陽九洲體育館外與孩子做遊戲。 在四川綿陽九洲體育館受災群眾安置點,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名志願者經常陪伴在災區兒童身旁,通過繪畫、遊戲等心理援助手段,使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能夠儘快擺脫災難的陰影。

 

  志願者正在地震災區做現在他們該做的事。吳敏(音)在地震發生的第二天就和同事一起給災區送水和食物。她説:“我們只是做我們現在應該做的事。像我們這樣的人還有很多。”

  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都在胳膊上繫上黃色或紅色的絲帶,表明自己的志願者身份。在擁擠的醫院、在分發食物和水的隊伍中、在清潔安置點的人群中,隨處可見他們的身影。在災區以外的地方還有志願者在排長隊獻血、捐獻衣物和錢。

  5月29日,來自美國的青年志願者葛瑞華給災區小學生上英語課。當日,美國青年志願者“王子”和葛瑞華來到四川省安縣抗震救災桑棗救助站,在帳篷學校裏給孩子們上英語課,他們生動的教學讓孩子們笑聲不斷。

 

  在堰塞湖險情有可能危及幾十萬人生命財産的時候,軍隊的任務主要是排除險情,志願者的奉獻成為救災工作及時有力的補充。

  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教授江文然(音)説,這次地震喚醒了人們的良知,人們看到在日常生活之外,他們還可以做更多的事,這促使他們更多地思考他們在社會中的角色。

  很多志願者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是在中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期間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通常被説成是“小皇帝、小公主”,也常被指責追求物質和過於自我。

  5月28日,在綿陽市九洲體育館安置點,一名來自北川縣的兒童在一名志願者的衣服上畫畫。

  很多社會批評家指出,自實行市場經濟以來,關心自我和自私現象已經滲透到中國社會。而志願者過去兩周的表現説明,關愛和互助是中國人的天性。

  清華大學民間組織研究中心一位負責人賈希金(音)説,政府發現它需要很多資源和更多的公民參與救災,志願者最近幾週的表現有助於政府理解非政府組織在中國的作用。

  在成都,政府部門正在對願意監督救災物資發放的公民進行登記。在災區,陳説他們剛剛和民政部的官員談過話,政府對志願者的工作很肯定。

 

  5月28日,5歲的陳軍華在一位志願者的衣服上畫畫。他説這是送給叔叔的禮物。在四川綿陽九洲體育館受災群眾安置點,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名志願者經常陪伴在災區兒童身旁,通過繪畫、遊戲等心理援助手段,使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能夠儘快擺脫災難的陰影。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