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精神:核心價值觀的新昇華

時間:2008-05-28 14:46   來源:半月談
  512汶川大地震給中國歷史留下了黑色的一頁,震區死傷慘重,家園盡毀。但災難並不註定以悲哀收場:穿過世人悲憫的淚眼,我們不僅看到了苦難,也看到了改革開放30年來中華民族精神的新昇華。空前的震災激發出中華民族空前的團結,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以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精神譜寫了一曲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奮鬥的英雄凱歌。抗震精神洗刷著沾染物欲的心靈角落,激蕩著褪色暗淡的理想情懷,最終推動著包括愛國主義精神、榮辱觀等在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更高的境界攀升。

  仁愛、包容、堅韌……仿佛一夜間美好的東西全部復蘇,人們在抗震救災旗幟下展現出令人驕傲的高尚品質:捐款捐物時,億萬富翁在慷慨解囊,流浪乞討人員爭先恐後;一旦有獻血的需求,隊伍立即排成長龍,以至於血庫的容量跟不上人們的熱情;沒有任何命令,許多人自發趕赴災區;在一線抗擊震災的隊伍和災區群眾中,更是充滿了無數忘我奉獻、催人淚下的事跡。

  災難震“醒”了中國!抗震中閃亮的人性之光,引人深思。進入市場經濟以來,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過於關注GDP、經濟發展,而忽視了道德建設和人的全面發展,社會上物欲橫流,自私和冷漠在人際關係中盛行。抗震救災中強大的精神力量再次提醒我們:精神世界的建設是多麼重要!那麼,這股愛國主義精神的強風又從何而來?應該看到,改革開放這場偉大變革不僅改善著民眾的物質生活,同時也在雕塑著國民的精神世界。隨著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對人的生存權、發展權的保障日益完善,尊重生命等體現人類文明共同價值觀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尤其是近年來中央和各級政府堅持貫徹科學發展、以人為本,全面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強調“八榮八恥”,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使全社會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觀。這一切和中華民族固有的善良傳統凝聚為一體,最終成為引導全社會積極向上的力量。

  震災終究會過去,生活還要繼續。但是,我們應該銘記,曾經有一種力量讓我們不再悲傷,攜手前行;我們更應該堅定地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推進制度的進步、文明的提升,讓我們的社會在災難的洗禮後臻于成熟和偉大。生命價值的旗幟已經高揚,我們不能停步,因為人民已發出自己的聲音,那是全國哀悼日裏天安門廣場上的呼喊:中國,加油!(辛銳)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