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四川抗災害凸顯中國制度優勢 令世界刮目

時間:2008-05-28 13:5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消息:美國彭博新聞社網站日前播發文章説,自然災害會帶來政治後果。如果布希總統在處理卡特裏娜颶風災害時能像中國領導人處理四川地震災害時做得那樣好,他可能會"更得人心"。中國對四川地震危機的處理凸顯了中國的制度優勢。

    5月12時14時28分,一個讓所有中國人銘記的時刻,從四川汶川傳出的巨大震波,讓一座座建築物在瞬間變為廢墟,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黑暗中逝去。 這是中華民族沉痛的時刻,大地的裂痕仿佛一道道傷口,痛在13億中國人的心間。 汶川告急!北川告急!綿竹告急!彭州告急!黨中央和國務院在第一時間派遣救援力量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奔赴災區。 從身先士卒、冒著余震危險深入震區指揮救援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到不顧安危、從廢墟中冒死救援群眾、搶通道路的可愛子弟兵;從不離不棄,幾個晝夜持續堅守在崗位上救死扶傷的醫護人員,到不計得失,忘我為災區群眾提供服務的志願者……全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以無比的信心和堅強,共同迎戰這場災難。 我們看到遠在千里之外的普通民眾為救助災區群眾排隊獻血; 我們看到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為幫助同胞共渡難關而慷慨解囊; 我們看到那些經歷苦難的人們在瓦礫下與死神做著不屈的決戰,50小時,95小時、125小時、164小時、196小時……續寫著一個個生命的奇跡。 太多太多的感動映入我們的眼簾,植入我們的腦海,震撼我們的心靈,讓我們以最大的勇氣和力量面對艱苦的現實和明天的希望。 我們手挽手、心連心,凝聚起重建家園的信心與力量,挺起中華兒女迎戰災害的不屈脊梁! 圖為:5月13日,救災官兵在北川縣冒著遭遇塌方和余震的風險,克服重重困難搶救受傷百姓,形成一道閃光生命搶救線。 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中國救災之快之好

世界驚訝 世界讚嘆

    地震發生後的幾個小時內,中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警察或軍隊以及被動員起來的民眾,快速作出反應,其規模和老練程度與最高的國際水準不相上下。 

  中國軍隊的反應令許多西方分析家感到意外。它應對新的緊急情況的訓練、裝備和靈活性都有驚人的進步。

  中國的行動還表明瞭其市場、銀行系統和企業管理的成熟程度。

  地震發生在下午2時28分,到第二天上午8時,金融市場有66家公司停牌。這些公司的主要資産和生産能力都在震區。公司很快改變了供應渠道,全國性和地方銀行繼續向公眾、救援機構和工作人員提供資金。能源和建築公司捐獻人力物力,迅速開始修復和更換關鍵的基礎設施。

  溫家寶在震中附近組織營救300名學生,國家媒體讚揚他的無私領導。他發誓,政府將盡一切可能拯救每一個生命。

    5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四川省什邡市兩棵樹救助中心看望受災群眾。 新華社記者鞠鵬攝

在悲傷中奮起的民族

   中華民族在震災中表現出的團結、合作和奉獻,歷史上所少有,贏來全世界崇高讚賞,怎不讓人動容!

  馬來西亞《國際時報》24日文章《在悲傷中奮起的民族》文章:5月12日,在中國四川省汶川發生的大地震,震撼著四川省、全中國和全世界。它的悲慘情狀,使身受者悲泣,聞之者傷悼。

  四川是中國古代人士所説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地方,這裡的高山峽谷,平時行路,已經非常困難,遭到地震災難以後,救濟工作,當然危險萬分。

  但是,全中國人民在面對著四川地震大災難的時候,所表現的沉著、穩定的作風,為中華民族贏來全世界的崇高讚賞。

  汶川發生大地震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也到災區指揮救災工作。他愛護人民,關心救災情形,和指揮有關部隊救災的任務,給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很深的印象。

  5月13日,溫家寶總理安慰在地震中失去親人的孩子們。 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 攝

  大地震後兩小時內,中國總理已經在飛機上,前往災區。他在面對遭遇災難的兒童,一再鼓勵他堅強起來,勇敢地活下去。

  在搶救災區人民方面,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警和工程兵扮演極其重要的搶救任務。當時交通路線已經被破壞,他們只能徒步跋涉,奔赴前線,進行搶救。

  全中國各省政府和私人,也趕緊將救濟品送往四川。那種絡繹于途的救人情形,包括徒步肩挑者,怎不讓人深為激動?

  四川的大地震,為中華民族在面對災難時所展示的團結、合作和奉獻,是歷史上所少有的。

  四川的震災,確實給中華民族帶來一場氣壯山河的鬥爭。所謂"團結一致,眾志成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共和國在搶救四川震災的表現中,不但贏得舉世的稱讚,也展現民族的奮起。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