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震災改變人們對中國“80後”的看法

時間:2008-05-25 01:03   來源:新華網

  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網站5月21日文章,四川地震固然是一場悲劇,或許它也帶來了一些好處。它有助於消除一個偏見:中國新一代學生都是自私的物質主義者。

  我從2004年以來就在清華大學教授政治理論。我發現幾乎我所有的學生都有為社會做有益的事情的想法。因此,當有關地震災難的報道發出,數百名清華學生整夜在一個紅十字工作站前排隊獻血和捐獻物品時,我並不感到震驚。還有很多人則前往1600多公里以外的地震災區幫助救援。

  現在我希望種種事件可以消除另一個錯誤印象:年輕的中國人是排外的民族主義者,他們不辨好壞地支援他們的國家。

  中國應該幫助緬甸熱帶風暴的受害者嗎,即使這意味著對中國的救災減少援助?我在最近一次課上提出了這個問題。全班陷入了意想不到的沉默之中,甚至讓我感受到了某種敵意。最後一個學生説,中國政府當然應該首先幫助中國人。學生們表示,中國人民向國家繳稅,因此國家對他們有著特別的義務。

  回到家後我認識到我在課上涉及到了一個敏感的領域。電視上,中國軍人正在奮力幫助受害者。所有的談話都以對受害者的關注為開場白。我向學生們發了一個電子郵件,為我的錯誤問題道歉,並説“清華學生為支援地震受害者所做的事是非常令人欽佩的”。

  關心離自己較近的人是很自然的,災難時期尤其如此。或許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想像一下,如果一位紐約的教授在9?11事件後,讓學生討論應該援助9?11受害者親屬還是去援助海外戰爭受害者,他很可能會被轟出教室。

  澳大利亞《雪梨先驅晨報》5月21日文章,四川地震也在中國人當中形成了一種儘管較為溫和、但更為強烈和自信的民族主義情緒———人們團結一心,不是為了幫助自己的親人和朋友,而是去幫助陌生人。

  不計其數的救援者、警察、士兵和很多其他被這場災難震撼的人表現出了沉著且毫不畏懼的英雄主義。當代從未有哪一場災難能像現在這樣,令從未經歷過上世紀60年代大饑荒和“文化大革命”的一代團結在一起。

  19日晚上在成都,很多人聚集在一座大型毛主席像下面。儘管這裡的人們蒙受了巨大的損失而且還在不斷擔心余震,但這裡的氣氛卻是低調而樂觀的,展現了中國最偉大的一面。

  人們自發聚攏成一個個圈子,高呼愛國口號,高唱愛國歌曲。張桐(音)在過去一週裏一直自願在地震災區參加救援,現在他正在鼓勵其他人自豪地高喊“加油,中國,加油!”

  聚集在這裡的群眾大多數是年輕人,他們的聲音在整個廣場回蕩。這是誠摯而溫和的呼聲。當被問及為何來到這裡時,張桐説:“我並不害怕這樣一場災難的打擊,因為從另一方面説,它會令中國人更加團結。我認為將來我們會看到一個更加強大、更加團結的中國。”

  人們經常説,“80後”缺少社會和道德上的價值觀。

  張桐説,在上周之前,他自己可能也抱有同樣的想法。生於70年代的人,包括他在內,認為“80後”的一代是“享樂者”。但在上周親赴地震災區之後,他開始轉變觀念。很多自發到災區支援的志願者都是年輕人。

  他説:“中國有希望。”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