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地震博物館要收藏精神記憶

時間:2008-05-25 00:55   來源:中國青年報

   5月22日,四川省綿陽市有關方面向全球發出緊急倡議,徵集北川地震遺址保護方案和地震博物館策劃設計方案。倡議書説,希望全球有關地質、科普、旅遊、文物、建築等方面的專家及廣大網民,為保留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地震災害實物見證,貢獻智慧。(5月23日人民網)


   汶川大地震,災難慘重。毫無疑問,即便溫家寶總理不提議,人們也希望在地震災區建立一座地震博物館。問題的關鍵是,這座博物館應當怎麼建,它將承載什麼功能?

  地質、科普、旅遊、文物、建築……從有關部門徵集意見對象的研究領域透露出的資訊看,這個博物館將來或許更多的是承載旅遊、科普等實用功能。在我看來,這座博物館要想有意義,其精神價值應當超越實用價值。它所記錄的不應只是地殼的物理運動造成地表變化,更應當收藏下災難中人們靈魂的反思和精神的昇華。套用傅雷先生的話講,一場地震帶來的“不是人類在物質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經歷的艱險,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內界的戰績”。

  災難除了帶來損失和痛苦,也蘊涵著獨特的文化和精神價值。具體來講,它可以讓人們反思生存境遇,深入思考災難、死亡和生命的話題,追問生命的意義,感受人性的美好。它讓人們體會被救和救人,得到被救的欣慰,激起英雄意識,挑戰自身極限,産生崇高美感。這也是為什麼災難在文學藝術領域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原因。

  這次汶川大地震,因為科學技術的進步,更因為傳播觀念的進步,媒體給我們呈現了一個透明而全面的災難現場。用網友的話説,汶川大地震要比最經典的災難片都令人震撼、顫慄。儘管我們經常聽到礦難、洪災的消息,但是這一次,電視鏡頭、新聞圖片、細緻入微的描摹,讓很多公眾第一次直接地感觸災難,第一次直接地面對死亡,第一次生動地感受生命的脆弱和人性的光芒。人們仿佛裸露在體表的神經敏感到極點,所有的人都仿佛受到了靈魂和精神的洗禮。這場災難給我們帶來了不願意觸及的創傷,也給我們的國民帶來深刻的靈魂反思和難忘的精神記憶。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反抗遺忘的歷史。地震博物館的使命在於記憶。但我們決不能只用它來記憶地殼的物理變動,而是要記憶人們的精神,這樣的博物館才能提升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和國民素質。要知道,我們從災難中收穫的一切,成本大到我們根本不想付出,唯有把其功用發揮到最大,才對得起慘重的損失,對得起死難的同胞。在這座博物館的精神記憶柱上,至少應當有這樣的主題詞:

  勇氣。地殼內部釋放的能量摧毀了一切,但人們內心釋放出的勇氣支撐著人們的精神。讓我們記住《世界末日》中那句最激勵人心的臺詞:“我們人類經歷了歷史的混沌、錯誤和過失,經歷了所有的苦難,經歷了時代的變遷,只有一種東西能純潔我們的靈魂,激勵人們超越自己,那就是勇氣!”

  敬畏。地震證明了人類的渺小。人在自然面前保持一種敬畏,比盲目地相信人定勝天要好得多。有些災難,我們保持敬畏也無濟於事,但有更多的災難卻會因為人的敬畏心而不降臨。

  大愛。即使災難摧毀了一切,只要一息尚存,愛永遠都是這個世界永恒不變的主題。父母用身體護住了孩子,老師用生命捍衛了學生,戰士拼盡全力拯救那些不相識的人,大學生用自己的鮮血拯救傷員……除了愛,沒有別的理由能解釋。

  人本。以人為本,絕不放棄,救人高於一切,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跡;首次給普通的遇難者設立國家哀悼日,給普通人的生命以崇高的禮遇和人文關懷。

  ……

  還有多少精神記憶需要承載,這需要在災後發動全民總結。

  這些精神記憶將以某種形式成為地震博物館的“主角”。人類喜歡遺忘,無形的精神又比有形的物質遺忘得快得多,今天看來是刻骨銘心的記憶,也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蝕滅。如果地震博物館不承載精神記憶,幾十年後,地震博物館或許會可悲地淪落為靠門票賺錢的景點。(李忠志)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