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擋不住奮進的腳步:寫在“512”汶川大地震兩個月之際

時間:2008-07-11 11:04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成都7月11日電 題:災難,擋不住奮進的腳步——寫在“512”汶川大地震兩個月之際

  漢旺廣場的塔鐘,永遠定格在5月12日14時28分;

  北川縣城廢墟上的挂鐘,仍在“嘀嗒嘀嗒”走個不停。

  時間沒有停滯!震後兩個月,災區處處可見從頭再來、重建家園的堅毅身影。

  生命大救援,閃耀著生命至上、不屈不撓的人性光輝;

  災後大重建,貫穿著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發展主線。

  為了災區的美好明天,我們萬眾一心。

  重建決策“路線圖”——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生動寫照

  5月26日。胡錦濤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震後僅半個月,政治局就作出了加快恢復重建的部署。

  就在前一天,胡錦濤總書記到河北廊坊考察過渡房生産情況。與此同時,溫家寶總理在四川災區調研受災群眾安置和恢復重建工作。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兩個月來,中央領導到災區現場和生産一線“穿梭辦公”。來自基層的呼聲建議,凝聚成黨和國家的決策部署——

  中央政治局會議、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國務院常務會議,一項項重大決策及時作出。

  22次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會議,一項項搶險救災、恢復重建的措施果斷發佈。

  恢復生産,重建家園,這是中華民族面對巨災的宣言。

  以人為本,尊重科學,這是責任政府冷靜理性的抉擇。

  “堅持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尊重科學。”7月3日,國務院發佈《關於做好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的指導意見》,“三個尊重”是放眼長遠的打算,更是標本兼治的策略。

  “力爭用三年左右時間完成災後恢復重建的主要任務,使災區群眾的基本生活生産條件達到和超過災前水準。”

  這是一項莊嚴的承諾,更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恢復重建,法制“領路”——

  震後14天,國務院法制辦接到緊急任務:為災後恢復重建立法。“完全沒有想到,會這麼快開始立法規制。”熬了15個不眠之夜的起草小組成員王振江説。

  歷史將會銘記這部特殊的條例。6月8日,溫家寶總理簽署國務院令,發佈《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這是我國首部針對一個地方震後恢復重建的行政法規。

  一部“汶川條例”,九章八十條,從過渡安置到重建規劃,清晰界定了政府的任務和責任。

  一部“汶川條例”,彰顯法治力量,體現人文關懷,貫穿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王振江説:“災後現場清理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對這樣的細節,溫總理都有過明確指示。”

  制度動員,合力支援——

  6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研究部署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工作。6天后,《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印發,吹響了恢復重建的“集結號”。

  “一省幫一重災縣”,19個省市分別對口援助18個四川受災縣市和甘肅、陜西兩省受災嚴重地區。

  “遼寧有44個縣,安縣就是第45個縣,我們一定要把重建安縣當成自己的事幹好!”遼寧省有關領導如是説。

  “你們需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山東承諾三年支援北川重建100億元。

  正如海外媒體所説,中國制度體系顯示了強大的賑災“動員能力”。“這是迄今為止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擬的。”

  在慶祝建黨87週年前夕,胡錦濤總書記總結提出了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

  短短24個字,彰顯了民族精神的昇華和時代精神的凝聚!

  多難興邦,多難礪黨。兩個月來,黨和人民正是靠著這一偉大精神,贏得了抗震救災的重大階段性勝利。

  從帳篷應急到板房安置——“新家”讓群眾燃起新生活的希望

  7月2日,位於綿竹市體育館旁的活動板房安置區,43歲的盧姍領到新房鑰匙後,反覆摩挲,身旁8歲的兒子使勁拽她的胳膊,踮起腳瞅。

  “有新家了。”盧姍一臉喜悅。當天,綿竹市共有2629戶家庭像她一樣領到了板房鑰匙,他們將在這裡度過兩三年時間,直到擁有永久性住房。

  安置!安置!——特大地震災害過後,世界罕見的難題首當其衝地擺在中國政府面前:

  4600多萬人受災,比北歐5個國家人口的總和還多;

     1400多萬人需要轉移安置,相當於瑞士總人口的兩倍多;

  “確保災區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乾淨水喝、有臨時住處。”震後第一時間,胡錦濤總書記提出明確要求。

  帳篷!帳篷!——剛從廢墟中站起來的群眾急需遮風擋雨。

  黨中央、國務院緊急部署:一個月內向災區提供90萬頂帳篷。

  各地緊急行動:一家家企業,一個個車間,機器不停運轉,燈火徹夜長明。

  這是令世界震撼的應急救災景象:震後首月,從北川到青川,從寧強到文縣……1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處處可以看見帳篷的“海洋”。

  一張桌子就是一個部門,幾頂帳篷就是一個政府──應急帳篷雖然簡陋,公共服務設施一項都沒少。

  防疫!防疫!——集中居住地、廢墟、遺體、傷口、酷熱……隨著震後時間的推移,傳染性疫情暴發的條件在疊加。

  絕不能讓受災群眾遭受二次傷害!黨中央、國務院迅速部署,震後兩個月,中國和疫情賽跑的速度始終一路領先:

  消殺防疫面積40億平方米,相當於57萬個標準足球場,每人每天平均要完成1個足球場的消殺任務;

  近1.4萬人的衛生防疫隊伍,實現了對災區和安置點的防疫全覆蓋;

  震後無大疫的記錄,就這樣頑強地一頁頁翻過。

  板房!板房!——遮風擋雨的帳篷應急之後,舉國聚焦受災群眾的板房安置。

  黨中央、國務院迅速安排專項資金,部署相關部門和省份,為災區首批建造100萬套活動板房。

  北京、廣東、上海……短短兩三天,20多個省份組織起施工隊伍奔赴災區。

  7月3日,40多萬套活動板房已安裝完畢。

  再過一個月,8月12日前,四川將全部解決受災群眾過渡安置問題。

  心裏裝著人民!一切為了人民!才會有這樣細緻的政策安排,才會有如此高效的運作模式。歷史將銘記中國政府破解這一世界難題的壯舉!

     家園在重建,希望在升騰。歷經劫難的災區人民,心頭重新燃起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35歲的楊麗華在綿竹漢旺鎮經營快餐店,地震使她7年奮鬥的家業成為廢墟。在活動板房安置區,她拿著新鑰匙説:“我還會再開一家更大的快餐店”。

  同一段路,20次阻斷——災區“生命線”的搶通從未停止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唐代大詩人李白不會想到,一千多年後,他的浪漫表述,因為一場特大地震,再次成為擺在中國人面前的嚴峻現實。

  從都江堰到映秀,從北川到汶川……一條條公路在血汗中剛被打通,又被余震、塌方、滑坡、大雨阻斷。

  6月以來,山西路橋公司27歲的挖掘機手王華軍,已20次搶通綿竹市金花鎮的同一段公路。遠在山西的女朋友很不理解。王華軍説:“塌方曾經把我開的挖掘機前輪埋住,落石砸得駕駛室砰砰響,我怎麼忍心告訴她這些呢?”

  特大地震,摧毀了2.2萬公里道路,2900多座橋梁倒塌,27個隧道受損,災區交通線癱瘓。

  通路!通路!溫家寶總理震後第一時間的叮囑猶在耳邊。為了千萬受災群眾的衣、食、住、行,兩個月來,確保生命線暢通的決戰一刻也沒有停止。

  鄧健,機械操作手,當他在巴朗河橋搶通作業時,一塊臉盆大小的石頭從山上飛下來,砸破駕駛室的擋風玻璃,擦傷了他的耳朵。簡單包紮後,他向公司領導交了一份遺書,又登上了挖掘機。

  就像希臘神話中的巨人西西弗,在一遍遍滾石上山的搏擊中,他向世界展示的是悲壯和堅韌。

  對奮戰在災區公路一線的3萬多名搶險人員來説,這樣的危險隨時隨地都在發生!

  專家“會診”,大型挖掘機、推土機、裝載機輪番作業;切割、起重、定向爆破……科學的決策,科技的助推,在捨生忘死的搶險人員拼搏下,時斷時續的“生命線”一寸寸接續——

  震後56天,四川省幹線公路,僅剩下映秀鎮至草坡鄉徹底關大橋、映秀鎮至耿達鄉、擂鼓鎮至禹裏鄉三處中斷點。254個公路交通中斷的鄉鎮,僅剩下8個“硬骨頭”。

  通電!通電!抗震救災指揮中心需要電,災民安置需要電,恢復生産需要電……

  “路通到哪,電就送到哪。”──這是2萬多名電力施工和搶險隊伍立下的“軍令狀”。

  夜幕降臨,在彭州市軍樂鎮安置點,幾盞大燈照得通明,十幾位婦女隨著錄音機裏的音樂起舞。“有了電,我們的生活也有了色彩。”

  震後兩個月,除受災特別嚴重的北川、汶川兩縣要結合重建安排電力供應外,其他受災嚴重縣市的電力供應基本恢復。除兩個鄉處於堰塞湖淹沒區外,所有鄉鎮都能用上電。

  通水!通水!特大地震,嚴重影響575萬人的飲水。

  供水保障組迅速行動,水利、衛生、質檢等部門組成18個工作組,分赴災區。

  北京、上海、重慶、武漢等地迅速組建供水搶修隊,自帶設備,星夜趕來。

  搶修,新建,分散供水,流動送水──震後兩個月,受災群眾的飲水困難全部解決。隨著安置點全面鋪開,水利部門正由應急供水轉向過渡安置供水。

  通信!通信!受災群眾需要通信,救災搶險需要通信,衛生防疫需要通信……

  應急通信車一台臺開赴災區……震後兩個月,21個受災縣的451個鄉鎮已全部恢復公眾通信,其中九成多鄉鎮已開通兩種以上公眾通信。

  7月1日,重災區什邡市紅白鎮。村民任安勇説:“終於有了手機信號,讓我感覺到沒有被世界拋下。”

  3個月救濟期後怎麼辦?——就業,災後重建的民生之重

  那一刻,將亡妻捆在背上、騎車送到殯儀館的吳家方,因對生命的尊重和愛情的追憶,感動整個世界。走出悲痛後,這位綿竹市興隆鎮廣平村的農民才發現:自己與兒子打工的企業已因地震受損停工,父子倆雙雙失業。

  “有政府管著,現在吃喝無憂,可不能總靠政府!當地震災區3個月的救濟期滿後,我們怎麼辦?”吳家方的話一字一頓。他盼望找到工作,儘快自食其力。

  大地震在奪走近7萬生靈的同時,也使上百萬災區群眾失去工作崗位:

  115萬四川農民失去土地和農業收入來源;

  37萬人災區城鎮新增失業人員;

  60萬返川農民工等待轉移就業……

  在就業中重建,正成為地震災區走上經濟復蘇道路的主題之一。

  創傷猶在,自強不息。這是中國人應對大災大難的選擇。

  每天,失去工作的王容一大早就出門到廢墟中搜尋廢鐵。當她接過變賣30多斤廢鐵掙得的40元時,一絲微笑從她挂滿汗水的臉龐劃過:“這些錢可以讓我給家裏和兩個小娃買些生活用品”。

  在青川,像王容這樣就業自救的人逐日增多。然而,大地震使山川改道,河流移位,村鎮化丘,工廠垮塌,成千上萬的災區群眾到哪就業?

  “大力開展就業援助。”6月18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業援助被列為災後重建的重要議題:優先保證零就業家庭至少一人就業;對失業人員創業給予適當補貼和信貸支援……

  同一天,國務院頒布《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對19個對口支援省份向災區提供就業援助提出具體要求。

  時隔兩天,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又發佈《關於進一步做好受災地區就業援助工作的通知》,又為災區就業援助“上弦”。

  6月30日,國務院召集有關各方在四川開會,再次傳出恢復生産和擴大災區就業的“強音”。

  及時跟進的決策部署,環環相扣的推動措施,讓從廢墟中站起的受災群眾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一時間,舉行企業招聘會、開發公益性崗位、鼓勵群眾參與重建、支援企業恢復生産、扶持群眾自主創業──各種災區就業促進行動接連不斷。

  在綿竹市的“竹棚勞務市場”,求職群眾將臨時設立的8個就業市場擠“爆”了。幾天來,一家企業只需個把小時,就能收集幾百張求職表。

  截至目前,川、陜、甘三個受災省,已與19個對口支援省份簽訂20份就業援助協議。今年9月底前,相關省市承諾向災區提供10萬個就業崗位,並幫助約18萬人實現就地培訓就業。

  6月24日。來自都江堰、綿竹、德陽等地震重災區的30多名川妹子,一路唱著《從頭再來》,揮淚踏上開往北京的T8次特快列車。這是汶川大地震後首批赴京打工的川妹子。

  領隊何春蓉説:“短短幾十年,地震後的唐山重新崛起。唐山人能夠做到的,汶川震區人民一定能做到!”

  此前,在四川省緊急組織下,災區已派出上千名跨國勞務人員,遠赴俄羅斯、安哥拉、衣索比亞等國。

  這些用雙手托舉未來的受災群眾讓世界看到:地震,沒有震垮中國人民。

  恢復生産,發展自救──災區人民用雙手開創未來

  5萬多公頃耕地被毀,2萬多家企業受損,數千家工廠停産……一雙雙災區群眾的眼睛在期待,又一大考驗擺到黨和政府面前。

  6月13日,胡錦濤、溫家寶提出,災後重建,恢復生産是重要任務。

  “自力更生、國家扶持、社會援助。”中央提出了明確的方針。

  12個字中,首當其衝是自力更生。

  “不等不靠,生産自救”,這是廣元市劍閣縣桅桿村最醒目的標語。

  每天清早,28歲的楊福慧就悄然離開帳篷去“拾荒”。她曾是餐館老闆,地震毀了她經營十年的心血。這位川妹子説:“雙手閒不住,能掙一分是一分,總有一天我會開更漂亮的餐館,還是連鎖的。”

  “只要有雙手,生活就會變好。”這份從容讓人感慨。

  余震不斷,耕作不止。重災區青川縣木魚鎮,伴著布穀鳥清脆的鳴叫,麥地裏鐮刀揮出,稻田裏新綠鋪展,搶收搶種緊張進行。

  河流壅塞,灌溉缺水,山前平原百萬畝水稻迅速改種玉米、蔬菜;交通阻隔,運輸困難,汶川上萬噸蔬菜繞道千里緊急搶運成都、廣州。

  7月4日,四川省農業廳宣佈,大災之年喜獲豐收:糧食增産1億斤,油菜子增産超過3億斤!

  “地震是暫時的,發展是永遠的。”這種信念催人奮進。

  重災區綿竹市。震後46萬人住帳篷,一度拿錢買不到東西。6月5日,政府幫助一家企業開出“流動售貨車”,辦起“帳篷商店”“板房商店”。

  政府引導,市場發力,一花引得百花開。到7月6日,綿竹市5500多家商業網點像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地震砸壞了田,砸垮了房,砸不亂我們的發展思路。”綿竹市委領導如是説。

  位於綿竹市的東方汽輪機廠是距震中最近的大型企業,受損嚴重。企業員工奮起自救:5月20日,災後首批風電機組發往山西;6月3日,重型燃機主機啟運福建;6月20日,八台工業汽輪機下線發運……

  災區人民的堅強,激勵著每一個中國人。

  恢復生産、重建家園需要災區自力更生;但政府的扶持和全國的支援必不可少。

  兩個月來,黨和政府圍繞加快災區恢復生産,可謂竭盡全力──

  頒布條例,制定政策,700億元中央財政基金火速下撥,19個對口支援省市慷慨解囊,數百萬建設者不遺餘力……

  三年內免征損失嚴重企業所得稅、減免部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

  支援受災地區企業通過股票市場融資;

  對受災地區實施傾斜和優惠的信貸政策……

  中國社科院有關人士評價説:“這些扶持政策,加上國家財政安排的鉅額重建基金,這對今年宏觀經濟將産生一定刺激作用。”

  政策效應正在顯現。受損嚴重的東方電氣,近日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署200億元金融合作協議,其震後新增合同訂單已超過250億元。

  7月8日,四川省副省長王寧説,目前全省因災停産規模以上企業已有83%恢復生産,商業網點九成以上恢復營業。

  抹去災難的表色,“天府之國”魅力重現。

  多年以後,徜徉于青山綠水之間,流連于繁榮昌盛之中,人們追憶今天這些不屈的身影,眼裏定會充滿淚水。    

  規劃未來、重建家園──用科學精神給災區持久關愛

  5月22日。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災後重建規劃組在列車上成立。

  此時,十萬火急的生命大接力正在進行,分秒必爭的群眾大轉移正在展開。

  與轉運傷員的擔架擦肩而過,朝著廢墟的方向,一支支重建規劃小分隊毅然出發。

  “震後三個月完成災後重建總體規劃和一系列專項規劃的編制!”這個“硬任務”何其艱巨。

  近10萬平方公里的受災面積,與韓國面積相當。

  短短幾個月,搞出一個中等國家規模的重建規劃,本身就是個世界級難題。

  規劃藍圖寄託著新的家園夢想,億萬雙眼睛焦急盼望!

  國土、規劃、環保、水利、農業、商務、衛生……災區所有的政府部門在行動;

  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建築勘察設計院……所有“中字頭”的規劃設計單位都派出專家;

  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所有對口支援省市都抽調規劃力量趕赴一線;

  地質、生態、經濟、社會、文化……所有相關學科都找到“用武之地”。

  余震、山崩、暴雨,一次次現場踏勘考驗勇氣。

  人口、産業、設施,一個個佈局難題殫精竭慮。

  “恢復重建,不是簡單復原,要讓災區走上科學發展之路。”在重災區什邡市,來自清華大學的博士後襯升走遍了所有鄉鎮,腳上打滿血泡。反覆推敲,反覆論證,反覆修訂——

  7月10日,在成都,20多位專家正將來自40多個部門的建議匯總,完善補充《四川省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草案》,這個草案即將上報,與國務院各部委進行銜接。

  震後兩個月,美好家園的藍圖呼之欲出:災區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大綱已經審議通過,9個專項規劃正在不斷銜接和協調中並行推進。

  百萬農民失去土地,如果實行移民,總量超過三峽移民,將是一項舉世罕有的浩大工程。

  災區基礎設施,目前只恢復到“生命線”的標準,要建成“經濟線”“發展線”還需幾年不懈努力。

  近500萬間房屋倒塌,建築垃圾數億噸,如何迴圈利用、減少污染,是一個現實而緊迫的課題。

  上千上萬間危房需要登記鑒定,加固整修,海量工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知難而進是我們的民族品格,打持久戰是我們的光榮傳統──

  7月11日,這是上海志願者陳大江呆在災區的第58天。震後第一時間,他發動上海親友捐贈幾十萬元的藥品;看到災區就業壓力大,他組織招聘一批農民工送到上海就業;為籌建“板房小學”,他再次組織捐款購買材料,督導施工。

  他説:“恢復重建非一朝一夕,關愛災區沒有期限。”

  災難不可逆轉,關愛持續永恒。60個日日夜夜,我們更加堅信,巨大的自然災難,最終會以歷史的進步作為補償。

  地震時,21歲的于海姣正在成都白鹿書院教堂前拍婚紗照,災難讓她的表情從甜蜜變成恐懼。兩個月過去了,歡笑回到了她的臉上。

  她説:“經歷了地動山搖的愛,一定會天長地久。”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