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山區災害預警需要土洋結合

時間:2008-06-20 16:2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湖南長沙6月20日電 題:山區災害預警需要土洋結合

  記者周青梅

  進入汛期以來,南方不少省份暴雨成災。湖南省永州市有7個縣城進水,兩個縣24小時降雨創歷史極值,但由於上千個重點防禦點組成的村、組預警系統發揮作用,全市26萬餘名群眾安全轉移,無一人傷亡。

  降雨時段、地點相對集中,成災時間短,是近幾年南方山區洪澇災害的顯著特點,也是防洪抗災的難點。為此,湖南省從去年開始把完善防洪預警系統的重點放在建立村、組預警系統上,實現災害預警的土洋結合、群防群治。永州市近期抗洪搶險的實踐證明,這樣的災害預警系統簡捷有效。

  永州市的有些做法看起來很土,除了比較常見的廣播,連敲鑼、吹哨都用上了,也有現代化的有線電話和行動電話。正是這種土洋結合方式,保證了預警不遺漏一個角落,不因某種預警工具損壞而中斷,資訊傳遞實現了全覆蓋,26萬多人10多個小時便完成安全轉移。

  土洋結合的預警系統成敗的關鍵是看職責是否明確,運轉是否協調有效,一旦洪水來臨,誰負責接收專業預警資訊,誰負責敲鑼、吹哨、廣播,誰負責口頭通知村民,事前要規定得清清楚楚,事中要及時行動、各司其職。雙牌縣線口村這次遇到的洪水超歷史記錄,村子成了一片汪洋。但在洪水來臨前4小時,在廣播、鑼聲、哨聲提醒下,全村預警範圍內的635名群眾全部安全轉移。65歲的陳滿玉老人説,他有生以來從未見過這麼大的洪水,如果沒有村裏及時通知轉移,自己難以逃生。

  建立土洋結合的預警系統,政府要有一定的投入。永州市為建1189個村組預警點,財政投入了600多萬元,由市縣兩級財政按1:2的比例分擔,不加重農民負擔。平均每個村花費5000多元,就能在大災面前發揮巨大作用,與每次洪災過後巨大的生命財産損失相比,真是一件值得投入的好事情。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