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從地震悲愴中滋生雄起的信心

時間:2008-06-13 10:15   來源:--中新網

  五月十二日出生的新生兒,今天“滿月”了。新“北川”的地址,有了初選。

  一個月前,數萬條生命痛苦地離開了人間,舊“北川”成為“死亡之城”。

  如今,在地震災區依舊難絕哽咽之聲;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抗震救災一線的點點滴滴,依舊令人潸然淚下。

  在剛剛過去的一個月裏,悲愴與眼淚成為中國的“主打歌”。整個地震災區,變成了一個悲壯的“戰場”——遍佈血淚、慷慨激昂。

  仁者與勇者,是“戰場”上的主角。

  誰的生命力頑強,誰的運氣好,誰就成為“戰場”上的強者;誰的體力好,誰救人多,誰就成為“戰場”上的英雄;誰的眼淚多,誰就更能感染這個“戰場”。

  “戰場”上的眼淚是純潔的,倖存者的心是善良的。

  雖然飽受家破人亡的苦楚,雖然歷經三十年市場經濟的沖刷,災民依舊善良,依舊純潔。

  徒有四壁的災民竭力挽留客人,在他們的帳篷、活動板房裏吃飯,“我們遭災,給你們添麻煩了!”

  以淚洗面的“外鄉人”,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日夜關注著災區的風吹草動。一個月的時間裏,“外鄉人”的捐贈就超過了四百四十五億元。

  如今,唐家山堰塞湖已化險為夷,失事直升飛機尋覓也有著落,“戰場”上的硝煙正漸漸散去。大規模的“體力競賽”,已宣告終結。

  昔日的“戰場”正變成一個大“工地”,智者與“實力派”開始登場。

  在四川,操著各地口音的“外鄉人”,正在為災民搭建板房。接下來,他們還要在災區蓋房、修路。“外鄉人”的副省長做起了災區的“縣長”,縣長做起了“村長”。

  從悲愴中回過神來的民眾,也回到了現實的土地上。柴米油鹽、生老病死,老人們開始“嘮叨”起來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他鄉,也突然增加了許多操著四川口音的學生、傷員和打工者。

  為了繼續學業,五百個四川娃娃背井離鄉,南下昆明;為了東山再起,成千上萬的四川民工拋妻離子,客居他鄉。

  地震讓災區的生活水準倒退了二、三十年。空有一腔熱血,換不來災民的柴米油鹽;僅憑兩行熱淚,解決不了災民的冷暖饑飽。

  重整舊山河,再建新家園,需要經濟實力,需要智慧的大腦、堅毅的信心和勤勞的雙手。

  ——實力,來自三十年積累起來的財富,來自“全國之力”,來自天府之國的沃土。

  ——智慧,來自中國千年經驗的疊加累積,來自十三億中國人的群策群力。

  ——堅毅,來自與這塊土地不棄不離的東方情結,來自挺住便是一切的信心。

  ——勤勞,來自數以千萬計的“外鄉人”,還有眾多“戀土”的災民。

  災後重建千頭萬緒,大片廢墟百廢待興。擇幹吏、選能者、集民力,成為智者的挑戰。

  唯智者免於草率,唯智者謀百年計,唯智者無愧子孫。

  揮別滿月的祭奠,吾國吾民將從地震悲愴中滋生雄起的信心,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走向新的圖騰。(作者:趙建華)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