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民正用雙手描繪一個“巴適”的明天

時間:2008-06-12 14:30   來源:J--解放網—解放日報

  巴適,四川話,意為美好、舒服。

  5月12日大地震至今,已然足月。一個月來,四川災區的群眾從哀傷和悲痛中“雄起了”,也挺起了不屈的脊梁。猶如李白在《蜀道難》中的激情謳歌:“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危難時刻,川人對於改變命運的執著和堅韌,愈發彰顯得淋漓盡致。

  雖物是人非,但精神猶存,四川人民正用雙手描繪一個“巴適”的明天。

  生活:“路上的行人多了”

  不經意間,綿陽城中復蘇了幾分勃勃生機。市民感覺“路上的行人多了”,司機感慨“交通又開始堵了”,小販感到“生意好起來了”……不錯,穿行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沛然活力可感可觸。

  一大早,于富謙老人就起床了,從帳篷探出頭來,發現比他早起的人還有很多,人人笑呵呵,樂融融,忙不停。忙啥?回家!昨天,唐家山懸湖威脅消弭,此時不回更待何時。帳篷裏,6張床,15個人,于老挨個喚醒:“快點起來收拾,回家啦!”

  頓時,帳篷內外,忙啊忙。疊被、拆床、裝箱,就連13歲的小外孫女也跟著跑進跑出,儼然一個小大人。七手八腳,只一個小時的功夫,大大小小的家什悉數裝上了小貨車,帳篷裏只剩下一張木床。“爸,這床就不要了吧?都壞了!”“還是帶走吧,修修還可以睡。”于老不捨。他坐在床沿,把床摸了又摸,沉默半晌,終於一狠心,跟幺女兒説道:“算了,還是聽你的,不要了。”説這話時,兩眼仍盯著小床看。

  “28號上的山,到現在也10多天了,想回去了!”于老和記者並排坐在床沿上,擺起了龍門陣。“不是説這裡不好,其實政府照顧得已經很好咯。”71歲的老人念舊,愛説往事。他説,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會兒,在外面一住就是一兩月,雖然廠裏也發了竹子、膠布,可哪像現在吃喝拉撒管得這麼週到。“現在帳篷是部隊搭的,就是巴適,每人每天還發10元錢、5斤米,三天兩頭髮礦泉水、壓縮餅乾、沙琪瑪、速食麵,對了,老人和娃兒還發豆奶粉。”美中不足,就是莫得洗澡。“所以我中間回家了兩次,從小路繞過了封鎖線,就是為了洗個澡,”于老“覺悟”很高,“是我不好,莫聽指揮。”

  帳篷外,喇叭聲急,家人催著要回家。走出帳篷,于老彎腰從泥地上摳出兩個礦泉水瓶,擰了擰,扁了,放到自行車兜裏。一路推車走,一路話不停:“早點回去也好,可以做點事,在山上白白消耗國家的東西,不好!”

  “搬家了嗎?”“回家了嗎?”從白雲洞一路下來,行人彼此問候著。看,在富樂山、白雲洞安置點的市民,絡繹不絕,背著鍋,挑著盆,扛著床,走下來,撒下滿山歡笑。

  是啊,回家了。綿陽城裏的人氣正在匯聚,恢復。對此,店舖老闆或許最有發言權。華安一品鮮酒店老闆白林喜很敏銳:“這兩天生意明顯好多了,前段時間一天營業額只有兩三百塊,昨天一天就做了2000多,前天還有一個祝生的,一包就是七八桌。”

  一切都在好轉。安置在三台的部分北川受災群眾,陸續返回家鄉,6月6日,最後一批260名北川群眾也踏上返鄉旅程,他們將重建家園;6月7日,江油市楓順鄉的匯星超市恢復營業,至此,江油市126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日用品農家店已全部恢復營業……

  高考:“希望有,信心有”

  北川中學,北川中學的學生,記者一直惦念著。已在長虹培訓中心復課的他們,是否安好?

  中午,記者急匆匆前往。不想,長虹培訓中心大門緊閉,四五“小鬼”把門,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一個個言之鑿鑿:“沒有校長指令,一律不放行。”校長何在?此時此刻,校長劉亞春正在千里之外的北京人民大會堂。張校長、馬校長,手機不是關機就是不接,大門森然。軟磨硬泡,搬來“長虹”救兵,方得入門。感慨此門難進,保安一旁釋疑:“關心關注的人太多了,我們也是不得已,還請諒解。”

  沒見過這樣的學校,一邊是教學樓,一邊是帳篷陣。操場上,一頂頂帳篷排得整整齊齊,正是學生住所。雖然不比宿舍舒服,但畢竟有了安身之地,學生説得直白:“帳篷還挺好的,除了白天熱一點。”老師説得實在:“學校沒了,能有這麼一個地方復課,夠了。”

  雖然不像一個正規的學校,但時間仍然是“北川中學時間”。初一英語老師劉成利説,現在作息時間跟原來差不多,6點30分起床,上午7:40到11:55上課,下午14:15到17:25上課,下午有一節讀報課仍然保留,雖然無報可讀,但是還是照上,只不過內容是學習讀書。“就一點不一樣,晚自習時間縮短了50分鐘,現在只從19:10上到21:30,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們多休息,畢竟,他們剛剛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災難……”

  不知不覺,話題還是説到了那個令人驚悸的時間。雖然記者採訪前再三提醒自己不要提5月12日,不提死亡,但老師學生們心口的這個傷疤,依然在隱隱作痛。劉老師説到動情之處:“初一(4)班,墻垮了,死了16個,但我們初一還是損失相對小的,高一損失最大,很多都是我教過的學生。”記者岔開話去:“現在所有班都復課了嗎?”“對,全部都復課了,幾乎所有倖存的老師都在上課,都在堅持,這也是我們告慰遇難學生和老師的最好方式吧。”後來,記者從其他老師那裏得知,劉老師自己剛滿3歲的兒子也在那次大地震中走了,至今連遺體都沒找到。如今,她依然站在講臺上,一如既往地講授著ABC。憂傷,只隱藏在她的眼角處。

  記者請她寫點什麼,她略一思索,寫下一段話:

  “Wish Beichuan Middle School better and better! Thank everyone who gives us help when we are in trouble!”落款是“Rose(Liu chengli)”。

  作別劉老師,一旁吵鬧的三個男孩吸引了記者。一問,都是高三(6)班的學生,號稱“三劍客”,他們解釋,這是在籃球場上的稱呼,籃球是他們的共同愛好。也難怪,他們一見記者就問:“湖人和凱爾特人的比賽怎樣了?”當記者抱歉地告知最近沒時間看時,失望涌上他們面龐。談及高考,賀紅雲説:“我想考軍事院校,特別喜歡軍人的氣質。”陳國超説:“我想考武漢大學,地質專業,但分比較高,要五六百分。選擇地質,也是想耍,想到處跑著看看。”馬洪説:“四川大學,最好和創業有關的,我喜歡史玉柱,特別是他跌倒了又爬了起來。”另外兩人“揭秘”:“他還寫了一筆電的創業思路喲!”馬洪撓撓頭:“是的,只不過一地震,都震不見了。”

  記者為他們鼓勁,他們則自信滿滿:“希望有!信心有!”好個“三劍客”!

  生産:風雨之後見“長虹”

  提及綿陽,自然要説到長虹,就好像宜賓之於五糧液,青島之於海爾。大震之後,作為當地最重要企業的長虹,當仁不讓,領銜擔當起了恢復生産的重任。

  “我們14日下午就有員工進入長虹商貿中心總部上班了,”長虹集團企劃部朱建華很自豪,“這一舉動放在平時看看沒啥子,但當時大震剛過,余震不斷,這樣做是要冒很大風險的。”

  長虹速度,夠快。5月14日,長虹ERP、OA、産品數據管理系統、倉庫管理系統、客戶關係管理系統等主要資訊系統均基本恢復正常運作;5月15日,長虹多媒體公司電視三廠等恢復生産;5月30日,長虹綿陽總部所屬産業子公司已經全面恢復生産,並達到了震前水準。正如長虹董事長趙勇所説:“地震可以摧毀我們的家園,但不能摧毀我們堅強的意志。”

  來到多媒體公司電視三廠,6條運轉著的生産線上,一台臺平板電視正有序生産。三廠廠長助理強軍告訴記者,這裡共有7條生産線,目前只有1條沒有運轉,原因是正在進行技術改造。為何這麼快能恢復生産?強軍一指廠房上的橫幅,“堅定信心,團結一致,共渡難關”,幾個大字躍入眼中。“其實也沒得啥,只要有了信心,就沒有辦不了的事”,他説。

  邊看邊説,説得最多的,還是員工,可愛的四川員工。有這樣的男員工,妻子臨産在即,青川家人告急,他卻不聲不響堅持在生産線上,直到5月21日女兒呱呱墜地,他才告假7天,到了今天,女兒名字也沒起,他這樣解釋,“太忙了,沒空去想”;有這樣的女員工,主動報名參加赴北川的搶險隊,被領導婉拒後,竟然悄悄爬上汽車,成為長虹集團赴北川搶險隊中的一抹“女兒紅”;還有這樣的員工,震後捐款,捐完了身上所有的錢,索性把衣服一脫,也捐掉了……

  風雨之後是彩虹。近日,來自平武縣南壩、水觀、石坎等重災區的34名受災群眾,坐上綿陽開往遼寧瀋陽的K386次列車,成為大地震後平武輸出的第一批外出務工人員;正值大春播栽關鍵時期,江油組織技術人員測算出各鄉鎮缺水面積,決定及時指導農民改種補種玉米、蔬菜、大豆。(譚新政)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