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性光輝感動著世界

時間:2008-06-12 14:27   來源:G--廣州日報 

  一個月,實在太短,短得我們還來不及擦乾悲痛的淚水。

  一個月,實在太長,渴望重建的中國從災難中不屈奮起。

  2008年5月12日,大地痙攣,山崩地裂,數萬人頃刻殞命。山河齊哀,舉國同泣。

  2008年6月11日,悲切仍在心底,生命依然茁壯。烈日下的廢墟,處處閃現重建家園的身影。

  這是13億人民必將共同銘記的一段歲月。30個日日夜夜,我們在相互守望中再一次感悟——

  毀滅性的自然災害,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與民族都不啻一場煉獄般的磨煉,但多難興邦,悲壯中,孕育著希望之光。而中國的人性光輝也感動了全世界……

  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發動的突襲。西元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地震,釋放能量堪比400顆廣島原子彈。位於震中線上的汶川、北川、理縣、都江堰、彭州、什邡、綿竹、茂縣、安縣、平武、青川等地,瞬間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家園傾覆,數萬同胞罹難。謂之國殤,五洲齊咽。

  一個月中,數十萬解放軍、武警、消防官兵趕赴災區,數十萬民間志願者馳援,數億人累計捐款數百億元,舉國動員,全民抗災。國悼日,“汶川挺住”、“四川雄起”、“中國加油”的呼聲響徹華夏,中國人挺起不屈的脊梁。毀滅性的自然災害,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與民族都不啻一場煉獄般的磨煉,但多難興邦,悲壯中,孕育著希望之光。 

  生命接力

  一個月中,他們感動著我們:用身體庇護學生的譚韆鞦、唱著《兩隻老虎》的小思雨、向救援隊員敬禮的小郎錚以及“全國最堅強的女警花”蔣敏……

  5月13日傍晚,地震後的第一天,北川縣城。天空下著瓢潑大雨,地震的倖存者頂著塑膠袋擠在車上,離開已經被毀的家園。那時的北川中學校門已經成為一道生死門,歡樂做伴的同窗從此生死相隔。真實的生死沉重得足以讓任何語言失去力量。

  一個月中,淚水打濕了中國。一張張圖片、一篇篇報道、一個個故事,不斷地衝擊著人們的心靈,卻也讓人們在沉到悲傷谷底之後選擇了堅強。黃金72小時,不是生死符,而是生命奇跡的分界線。

  季中山,52歲,被困117小時後獲救;劉孝生,82歲,北川擂谷鎮人,被困140小時後獲救;馬元江,映秀灣發電廠職工,在廢墟下被埋179小時後獲救;王友瓊,彭州市人,60歲,被困196個小時獲救……

  一個月中,他們感動了我們:用肉體庇護學生的譚韆鞦、唱著《兩隻老虎》的小思雨、要喝冰凍可樂的男孩、向救援隊員敬禮的小郎錚、為了妻兒苦撐79小時的陳堅以及“全國最堅強的女警花”蔣敏……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詮釋了“廢墟中閃耀的人性光芒”。

  5月19日,全國哀悼日第一天。鮮艷的五星紅旗,第一次為她的公民遇難而低垂。13億人一同低首,為大地震遇難同胞默哀。 

  汶川挺住

  地震發生不到兩個小時,胡錦濤總書記即做出重要指示,溫家寶總理即趕赴災區指導救災工作。此後10余天內,解放軍共投入13萬餘人,完成了和平年代最大的一次集結……

  這是一次空前的國家應急大救援。在這一個月裏,一方面,巨大的災難不斷地突破人們的心理底線,強度和破壞力為數十年罕見;而另一方面,國家的反應速度和集結力度也不斷地創造紀錄,舉國之力,救己之民。

  5月12日下午,地震發生不到兩個小時,胡錦濤總書記即做出重要指示,溫家寶總理即趕赴災區指導救災工作。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同一天,中國軍隊在災後4分鐘就開始集結,災區現場第一時間內出現了子弟兵的身影。13日6時,駐災區的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已投入16760人,展開營救。為了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災區,當天,上萬人被空運到成都附近,創下解放軍歷史和中國航空史上單日出動飛機最多、飛行架次最多、投送兵力最多的航空輸送行動紀錄。此後10余天內,七大軍區、海軍、空軍、二炮等兵種出動,投入總兵力達13萬餘人,完成了和平年代最大的一次集結。

  從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公安幹警、消防戰士,到來自全國各地的醫療隊、防疫隊;從國內近400支專業救援隊伍,到來自俄羅斯、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的270多名境外救援人員……會集于生命集合號下的,是一支創造生命奇跡的“鐵軍”。

  集結救援

  《紐約時報》報道稱:“成千上萬的中國人進入地震地區,捐款金額超過紀錄,這種民間反應非常驚人,而且是自發的。”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各界紛紛伸出援手。有一句話表達了人們的情感:今天,我們都是汶川人!越是在危難時刻,人們就越需要勇氣和愛心。

  5月14日淩晨,山東莒縣洛河鎮東皂湖村的10位村民,開著一輛農用三輪車,顛簸了四天三夜,走了3000余公里,終於抵達四川參加抗震救災。那兩天,成都上千輛綠色的士齊齊開往都江堰災區,免費搭載人員和物品。唐山大地震的親歷者們衝到了汶川出錢出力,災難不是他們的紐帶,面對災難時的堅強才能引起共鳴。

  這10位村民並不孤單。在此後半個月的時間裏,共有20萬志願者在災區救災,其中不乏單槍匹馬闖災區的個體公民。《紐約時報》報道稱:“成千上萬的中國人進入地震地區,捐款金額超過紀錄,這種民間反應非常驚人,而且是自發的。”

  與此同時,社會救助緊張進行。在廣州街頭捐助點,一個殘疾人用手撐著地面挪到捐款箱前捐款的圖像更讓人為之震動。

  重建家園

  “既然活下來了,就要活得好一點!”在地震中失去兒子、兒媳和孫子的農民李成林,眼淚幾乎流幹。頂著烈日,這位四川安縣花荄鎮的老人又走進田裏給莊稼打農藥。

  很多人都記得這一幕:5月23日,溫家寶總理到北川中學臨時學校和九洲體育館帳篷學校看望地震中倖存下來的師生時,在黑板上寫下“多難興邦”四個大字。人類的軀體之輕,承受不住垮塌的瓦礫;而生命之重,卻經得起大地的震顫。

  “既然活下來了,就要活得好一點!”在地震中失去兒子、兒媳和孫子的農民李成林,眼淚幾乎流幹。頂著烈日,這位四川安縣花荄鎮的老人又走進田裏給莊稼打農藥。

  擦乾眼淚,繼續前行。這是中華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寫照。恢復生産,重建家園。這是在廢墟上不斷響起的生命壯歌。

  而今,重建的工作已經啟動。5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中央財政今年先安排700億元,建立災後恢復重建基金,明後年繼續作相應安排。

  幾天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簽署第526號國務院令,公佈《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這是我國首個專門針對一個地方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條例,將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納入了法制化軌道。

  災後重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經歷過地震的人們,已然與過去不同:災難,毀不掉中國人的信念;明天,將由我們用雙手去開創!(記者 李穎 曾向榮)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