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汶川地震一個月感受變化

時間:2008-06-12 12:2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6月12日電(記者 王愛華 俞錚)一個民族在災難面前往往最能證明自己。在過去整一個月裏,全世界看到了一個團結、人道的中國。

  5月12日是個悲傷的日子。四川汶川大地震迄今已奪去了近7萬條生命,還導致數百萬人無家可歸。強烈的余震至今仍在持續。

  汶川、北川、青川、茂縣……這些原本似乎默默無聞的地方,一下子吸引了全中國、全世界的目光。這些交通不便的山區縣城,在這場芮氏8.0級的地震中遭到了摧毀性的打擊。

  一個月來,人們在為廢墟下已失去的生命痛惜的同時,也為中國政府處理災情方式的不斷進步,為普通民眾在大災之後的空前愛心感慨。

  新聞報道的轉變

  1976年摧毀工業城市唐山的7.8級地震發生後,民眾無從得知具體資訊,在恐懼中猜測和憂慮。作為國家通訊社,新華社只是在3天以後發了條簡訊,證實唐山發生了地震,而直到3年後才公佈了24萬人的死亡數字。

  時隔32年,當另一場巨大的自然災害襲來時,新聞媒體已完全是另一種樣子了。

  震後不到20分鐘,新華社播發急電,隨後播發了從國家地震局得到確認的四川地震消息;震後約半小時,中央電視臺開始了晝夜不間斷的連續直播。截至5月24日晚,中央電視臺抗震救災報道直播節目總時長達1034小時,這開創了中央電視臺50年曆史中的先例。

  國內媒體並沒有在這次地震報道中享有獨一無二的資訊獲得權。至少有550名來自境外114家新聞機構的記者在第一時間趕到災區展開報道,其中300多名記者為外籍人士。

  在擁有世界上最大數量2.2億網民群體的中國,網路同樣成為了聚焦點,社區網站的網上留言板、個人部落格、網上聊天室、照片和音視頻共用網站等也都頗受關注。人們還通過手機短消息來傳遞地震相關資訊。

  人們注意到,網民在眾多平臺暢所欲言,對賑災行動的效果、救助情況、賑災經費和物資管理、震區建築品質等公開發表意見。

  政府及時、誠懇地回應了公眾呼聲。中央政府承諾,嚴格監管賑災款物的分配,事後嚴查建築物品質問題,在賑災過程中發現的任何腐敗行為,一律嚴懲。

  政府應急機制的完善

  地震發生後,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立即對抗震救災作出緊急部署。災後僅10分鐘,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都軍區立即成立緊急指揮中心。之後不久,中央軍委在北京啟動全軍處置突發事件應急機制,並做出相應決策部署。

  胡錦濤總書記在余震不斷中不顧自身安危,視察了受災最嚴重的四川震中地區,體現了中華民族在大難面前團結一致和戰勝困難的決心,不久後又去到陜西、甘肅重災區視察災情。他還兩度到地方上去考察救災物資的生産情況。

  溫家寶總理在地震發生兩個小時後即乘專機趕赴災區。他在震後三次奔赴災區,安撫受災民眾,指揮抗震救災並處理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

  據統計,共有13萬名人民解放軍和武警官兵、4萬名當地民兵參加抗震救災。

  汶川地震發生後,政府救災機制和管理得到了國內外的一致好評。海外輿論認為,中國政府在應急處置中的“以人為本”和“高度透明”令人印象深刻。

  志願者、國際援助和全國哀悼

  面對重大地震災難,全國人民捐款、捐物、志願奉獻的熱情前所未有。一個月裏已籌集的捐贈物資總值已超過445億元人民幣,其中大部分來自國內。全國各地誌願者紛紛到災區一線去服務,人數之多已使權威機構無法精確統計。

  汶川地震發生後,中國政府在及時進行地震災害評估後,公開宣佈接受國際援助。日本、韓國、俄羅斯、新加坡等國的救援隊都來到地震災區一線實施專業救援。

  引人注目的是,政府將5月19日至21日定為全國哀悼日,悼念地震中遇難的同胞,並宣佈全國降半旗誌哀,暫停所有公共娛樂活動,暫停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活動。

  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為因災逝去的平民降半旗,這樣頂級規格的誌哀以往只限于最卓越的國家領導人。

  在中國經濟快速向前發展時,人們比以往更需要一種凝聚人心的力量。這種力量在災難發生之時被激發出來了。正如著名政治學家弗朗西斯福山在《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裏所寫的:一個民族的富強和超強競爭力最終將取決於“社會內在的信任水準”。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