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恢復生産需要區別情況分類實施

時間:2008-06-11 08:37   來源:G--工人日報

  汶川大地震造成四川兩萬多家企業受災,經濟損失巨大。隨著救災安置工作的逐步展開,受災企業恢復生産提上了日程,有的目前已經著手實施。

  受災企業恢復生産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對堅定職工群眾戰勝災害的信心,為重建家園提供物質保障和經濟基礎有重要意義和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視,週密謀劃,考慮輕重緩急、兼顧生活生産,並與必要的調整結合起來。

  災區採訪所見,受災企業情況各異,不僅人員傷亡數量不等,而且設備設施損毀程度不一,恢復生産的方法、步驟、途徑、進度都必然有所區別。實施中,要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才能收到實效。

  恢復生産要立足於自力更生,這個道理許多受災企業和絕大多數職工都明白。“那麼多受災的老百姓需要政府救濟,企業只要有能力,就不能再給政府增加負擔,自救才有出路。”這是記者在受災企業不止一次聽到的真誠表白。在這個前提下,需要政府做的是,區別受災情況,分類指導扶持。

  有的企業損失較小,或者實力較強,恢復生産比較容易,見效也快。在這樣的企業,職工恢復生産的積極性很高,甚至無鬚髮動就會自覺投入工作。因為職工很清楚,儘快恢復生産就是儘快端起“飯碗”,沒有理由拖延。對這樣的企業,政府精力、財力投入不會很大。

  有的企業損失慘重,或人員傷亡,或生産癱瘓,善後和恢復都需要投入大筆資金。這其中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企業産品有銷路,原料有保障,復工即能復活,所需只是啟動資金。對這樣的企業,政府有關部門和金融機構應給予減稅和融資扶持,對受災嚴重的企業還應考慮原有貸款及利息的核銷、減免或延期償還,以儘量減輕企業復工包袱,促其儘快恢復生産。另一種是企業前景不好,或資源浪費或污染環境,即使有了資金,也不應該復活,對這樣的企業,政府應考慮以此為契機,調整産業結構和工業佈局,幫助其實現轉型、轉産。

  有的企業原本已經舉步維艱,難以為繼,受災後更是雪上加霜,復工無望。對這樣的企業,即使資金投入也難救活,可以考慮依法進入破産程式。與此相伴隨的重要問題是妥善安置失業職工。依法救濟是必須的,促其再就業是根本出路。考慮到災區重建工程浩大且持久,就業機會應該不少。重要的是政府統籌安排,提供機會,必要的技能培訓工作要及時跟進,就業政策要認真落實。此外,還要積極組織職工生産自救,鼓勵自謀出路或自主創業,改善自己生存狀況的同時,為國家和政府分憂。

  有的企業在地震中失去了一些技術骨幹或專家級人才,恢復生産又急需這些力量。政府應該在引進、補充人才方面給予政策引導和支援,有關組織團體、社會輿論也應該鼓勵、促使相關人才像救災之初積極捐助、志願服務那樣,以自己的技能和所長投身災區重建和恢復生産。

  受災企業恢復生産是抗震救災取得徹底勝利的關鍵,重要且複雜,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個政策、一套辦法。區別情況、分類實施是從實際出發可行的選擇。我們相信,有人民政府執政為民,有職工群眾自力更生,有全國人民無私援助,災區人民一定能夠使重建的家園更美好更富足。(評論員張刃)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