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部抗災紀實:打通汶川

時間:2008-06-09 11:15   來源:新華網

   汶川大地震後,交通運輸部于5月12日15:00派翁孟勇同志隨溫家寶總理奔赴四川災區。隨後,又增派部總工周海濤、部公路司副司長李華、徐亞華和部機關幹部胡濱、楊國鋒、蔣琢等同志與翁孟勇同志共同組成前線工作組,按照支援、指導、幫助、服務的原則,與當地有關部門一道,共同完成公路搶通工作,以下這段文字,就是當時情景的展現……

  中國在搖晃,亞洲在搖晃,世界在搖晃,山崩地裂的大地震,在幾秒鐘內,就改變了我們的視線,改變了大地的摸樣,摧毀了我們美麗的家園。大地震帶來的毀滅性災難,像電影一樣,在我們腦海裏浮現,斷壁殘垣,血肉模糊,廢墟裏瀰漫著死亡氣息。

  驚恐萬狀,哪地震了,是哪發生地震了啊?

  5月12日下午14:28分,四川汶川發生8.0級地震。一瞬間,13億中國人的心被汶川揪緊了,也是一瞬間,全世界為之振動。空前的大災難,數以萬計的兄弟姐妹眨眼之間慘死,數十萬人眨眼之間失去了家園,但汶川是不允許流淚的,那瓦礫間、廢墟下掩埋的生命,那呼救的呻吟,急需救援啊!擦乾眼淚吧,向災區進發,快,快,快啊!每一秒鐘都有生的希望,每一秒鐘都有死的危險,死神降臨災區,像一團晦氣籠罩著萬劫之後的生命。而人類,億萬顆堅定的心,發出同樣的誓言:

  拯救汶川,拯救汶川!

  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

  我們選擇了行動

  突如其來的大地震,把汶川以及所屬的大部分鄉鎮,變成了廢墟,再一次讓人類體驗到天旋地轉、山搖地動,滄海頓時桑田。

  強烈的震動,迅速傳到北京,交通運輸部部長李盛霖,憑著多年的經驗,回想起當年唐山地震的情景,立即感到,情況緊急,電話迅速接通有關人員,詢問情況。但是,太突然了,沒有人知道具體情況,甚至不知道是哪發生了地震,一邊焦急等待消息,一邊不斷詢問的李盛霖,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決定,要求部黨組成員和所有機關幹部,做好一切準備,隨時準備奔赴災區抗震救災。

  也就是從那一刻起,交通運輸部黨組週密部署,組成工作組,由部領導帶隊陸續被派往災區,組織搶險保通。交通運輸部應急指揮中心,燈光徹夜通明,整個交通行業像一台巨大的機器,迅速運轉起來。動員全國交通行業全力支援災區,隨後又在全國範圍緊急調運戰備鋼橋,組成路橋突擊隊千里馳援災區,目的只有一個,確保道路暢通,保證救災人員、物資順利運抵災區。為救災贏得時間,為生命贏得生的希望。

  就在地震發生後半個小時,交通運輸部接到國務院電話,剛剛從河南視察回來的溫家寶總理專機馬上前往四川,要求翁孟勇副部長立即隨溫總理前去四川組織抗震救災,時間是5月12日下午15:00。災情就是命令,翁孟勇沒有時間考慮別的,更沒有時間準備,包裏裝上毛巾、牙刷就匆匆趕往機場。

  上了飛機,才知道這次是比唐山更大的地震。唐山地震,留給我們太多的傷痛,太多的無奈,儘管過去了32年,但是,經歷過、體驗過那場災難的人,是永遠也無法忘記,地震意味著什麼,大地震又意味著什麼。

  國務院領導和有關部委的同志,在飛機上攤開地圖,研究救災方案,大家神色凝重,心急如焚。但是成都的雙流機場遭受地震損壞,已經不能降落總理的專機,只好改降太平寺機場。下了飛機,乘汽車直奔50公里外的都江堰。不到20:00,在都江堰,溫總理組織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救災工作。氣氛緊張得仿佛凝固了一般。坐在會議室裏,椅子如針氈,翁孟勇已經坐不住了,他深知自己的責任,腦子裏飛速閃現的是道路扭斷,泥石流滿地,汽車、人員不能前行。抗震救災,道路先行,道路不通怎麼救災啊。他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去一線,要去實地查看路況。參加完會議,翁孟勇向總理請了假,沒有繼續隨總理慰問災民,而是連夜與四川省交通廳的領導組成前線工作組一起前往汶川查看交通路況。只有摸清了路況,查明災情,才能有效組織搶修。保通是前線工作組肩上首要的任務,是交通人天大的責任。

  這時,傾盆大雨,仿佛要把都江堰、汶川淹沒。

  在最緊急的關頭

  我們衝到了最前線

  大地震讓全國人民堅強,也把全國人民緊緊團結起來,在巨大的災難面前,我們看到生命的頑強抗爭,看到了把生留給別人,把死留給自己,傳統美德在災區變成了具體的英雄行為,不屈的精神在災區演繹為生命奇跡。我們更看到,為了支援災區,全國人民慷慨相助,愛心匯成暖流,溫暖著災區生者,告慰災區的死難者。

  交通是生命線,交通不通,人員、物資、設備進不到災區,全國人民支援的善款、奉獻的愛心到不了災區,救災就無從談起。前線工作組到達都江堰時,時間是5月12日晚上22:00。大雨依然在嘩嘩地下,到處都是黑乎乎的,分不清東南西北,都江堰是重災區,與平日相比,已經沒有車輛行駛,沒有行人往來,整個城市猶如覆蓋了黑色的幕布,顯得陰沉淒涼,讓人悶得喘不過氣來,借助雨水偶爾反射的微弱的亮光,可以朦朧地看到一些房屋垮塌,斷墻孤立,橫七豎八的水泥板、木棒、磚頭,在雨中被淋得濕漉漉的。每一片倒塌的房屋下,都可能埋有死者的屍體,都可能有堅強的生命在等待。

  工作組每一位同志的心都揪得緊緊的,他們甚至不敢也不願想像路邊可能發生的慘劇,心裏只有一個信念,為了救出更多的生命,必須打通道路,讓救災的人員和車輛開進災區,打通道路是目前最緊迫的任務。溫家寶總理的囑託,在大家心頭久久回蕩,要不惜一切代價,盡最大努力,儘快打同道路。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啊!這時,大家才意識到,都江堰去汶川的出口路已經被坍塌的泥石流阻斷了,根本無法通行。搶通突擊隊上不去,機械更無法通過。更為可怕的是,大地震之後,都江堰、汶川、北川,都成了孤城、廢城,斷糧、斷水、斷電,通訊中斷,幾個小時前還是生機勃勃的川西名城,此時已陷入癱瘓。發出的所有資訊都得靠口口相傳,靠人的兩條腿去跑、去傳送,緊急關頭,傳遞資訊的人就來回奔跑,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有時還要幾個人輪流奔跑。救災的前線工作組自身也被災害圍困著,工作陷入極度艱難。

  實際上,前線工作組奔赴前線那一刻起,就幾乎與外界失去了聯繫,手機打不出去,電話也打不出去,外面的資訊也收不到,完全是被隔絕的,知道的資訊遠遠沒有災區以外的人多,外面的人可以看報紙、電視、聽收音機,上網,或者手機聯絡,災區什麼都沒有,任何一點資訊他們都如獲至寶。

  前面不知道什麼情況,外界沒有消息進來,黨中央、國務院要求想方設法儘快打通道路,數以萬計的人被廢墟掩埋,等待救援,還有幾十萬災民需要救助,怎麼辦?而這時的決策,每一項都關係到生與死,稍有閃失,都可能造成無法挽救的遺憾。工作組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在最危險的時候

  我們説出了自己的名字——交通人

  5月12日午夜12:00,前線工作組以兩個小時徒步急行,冒雨到達大壩,但是前面再也無法通行了,40多萬立方的泥石流把一條三級路埋在了深處,還有幾處完全消失了,連路基的影子都沒有了,平日繁忙的運輸線,大災之後,像一根腐爛的草繩,斷斷續續在泥石裏呻吟。前線工作組決定,立即派出小分隊前去探路。小分隊員沒有誓言,沒有一句多餘的話,義無返顧的消失在茫茫黑夜裏,那無言的悲壯,那視死如歸的坦然,讓留守的每一個人眼眶盈淚。

  小分隊沿陡峭的山岩,向映秀、汶川進發,瓢潑大雨把兩岸的山頭、峽谷捂得嚴嚴實實,四下裏漆黑一片,大雨在山谷裏形成呼拉啦的響聲,繼而有轟轟的悶雷滾過頭頂,被埋的公路兩邊,時常能觸摸到四輪朝天的汽車,還有大石頭砸進車廂的。一邊是陡峭的山崖,一邊是深深的岷江,小分隊看不見前面的路,就摸著石頭,一步一步向前移,遇到山包一般的泥石流,就往前爬。實在看不見了,就打開手機照一下,繼續爬,手機的電是有限的,不敢多用,堅持到最困難時,才又打開手機照一下。一閃一閃微弱的光,成了小分隊惟一的希望。他們咬緊牙關,互相鼓勵,用敲擊石頭、説話,互報平安,只要有回應,就説明都還平安,聽到一聲悶響,心裏都"格登"一下,馬上相互詢問,在嗎,還在。還在就繼續前行。

  大壩,工作組焦急地守候著,等待著小分隊平安回來。就在這時,余震發生了,劇烈的抖動顛簸,讓人眩暈噁心,不遠處的山坡上有石頭滾下山谷,發出轟隆隆的巨響,所有人的心都緊縮了,沒有人説話,巨響過後陷入一片寂靜。大家都明白小分隊正處在最危險的境地,都在擔心他們的安全。小分隊沒有任何防護措施,在山谷、山坡裏爬行,泥石流、落石、滾石隨處都有,隨時都可能……

  嘩嘩的暴雨中,人們感到的是死一般的寂然與無助。人啊,渺小得難以形容,似乎隨時都可能被暴雨和風卷了去。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小分隊沒有消息,已經幾個小時了,還是沒有消息。看不見任何東西的夜空,雨點打得車頂棚撲撲作響,望望夜空,依然漆黑一片。怎麼辦?保通是天職,是救災的先行,不論是部長、廳長、局長,還是普通的工程師、養路工,不通路就是失職。溫總理要去汶川,去最嚴重的災區,總理噙滿淚水的眼睛,有那麼多的期待,有那麼多的希望,可是,大雨還在下,泥石流還在發生,前面的路依然不明情況,甚至還不知道哪災害最重,大家不由自主攥緊了拳頭。

  此時,有消息傳來,四川省公路局組織的首批機械也在12日晚到達現場,幾位局領導也分別都到達通往災區的幾個主要被阻路段,但是由於塌方面積大,路線長,加上山區公路低等級路上作業面窄,搶通作業十分困難推進的速度比較慢。工作組深知,在一個狹窄的作業面往前推,打通這條在脆弱的山谷間通往汶川的路,肯定需要清理很多整體震垮的山體,架設臨時鋼橋替代震毀的橋梁,困難難以想像,何時能打通更難以預計,需要相當的時間,而這樣的速度絕對無法滿足救災的需要。還有其他方式嗎?水路?空中?經過簡單討論,工作組和四川交通廳領導商議,可否利用紫坪鋪水庫形成的岷江水上通道,借用海事艇、衝鋒舟緊急運送救災人員和物資?帶著這個問號,幾位領導決定儘快組織實地考察。

  早晨6:00,出去了近6個小時的小分隊,終於回來了,他們用腳步丈量塌方路段,用手指測量橋梁裂縫,在艱難迂迴近6個小時後,為工作組帶回了難得的消息。這時,東方已經露出了曙色,只是沒有能夠聽到雞叫和犬吠。工作組的同志就這樣在大雨中的吉普車上熬過了不眠之夜。

  在反覆踏勘後

  我們選擇了有效的方法

  巨大的力量正在中國大地匯聚,向汶川匯聚。政府、事業、企業、個人,社會各界,愛心涌動成滾滾洪流。港奧同胞,海外僑胞,全世界有愛心的人,正在把愛心傳遞到汶川。

  打通汶川的路無疑是救災工作要攻克的第一道難關。前往汶川的路主要三條,西線為317國道,從理縣進入,南線為213國道317國道由都江堰經映秀到汶川,還有一條北線從茂縣進入汶川。從初步探察的情況看,從都江堰至汶川的路,最為艱難的是從都江堰北上約10公里處的灰窯溝,大量巨石和塌方,以及映秀以南約53公里處百花橋垮塌,根本無法架設臨時鋼橋,需要借助沿河老路約5公里,而這5公里需要清除沿途堆積的40余萬立方的塌方泥石流,這是成為攔路虎,要進入汶川映秀,這兩段是必須首先要啃掉的硬骨頭。

  13日天不亮,幾位領導就來到了水庫大壩,安排河對岸的灰窯溝大塌方搶通工作,實地考察水路通道。考察現場,工作組果斷提出"路水並舉,水路先行"的工作設想,後來的實踐證明,這一設想對救災全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晚上,前線指揮部會議上,這一設想轉化為搶通工作的重要思路。

  14日清晨,前線工作組再次到達紫坪鋪水庫,通過協調,迅速開闢臨時"小碼頭",乘部隊的衝鋒舟上行,上岸後直衝映秀。路上的工作組艱難萬狀,連日大雨,路上泥濘,一腳下去,泥漿沒了腳脖子,呼哧呼哧,每走一步都要費好大力氣。渾身被雨淋濕了,又被體溫熨幹,反覆多次。中午,亂石灘頭吃幾塊餅乾充饑後,繼續踏勘。通過查看,思考,工作組提出"打通水庫路,開闢大碼頭"的工作思路,按照這一思路,經多方協調協商,調運設備,當天下午,水庫路打通,大碼頭正式運營,救災運輸能力全面提高。隨後,工作組又趕赴阿壩鋁廠、曲江大橋、水磨鎮等地實地查看公路震毀情況,初步形成了"多點推進、中間開花"的搶修工作思路。晚上回到大壩的臨時指揮所時,工作組的同志已渾身是泥,精疲力盡,樣子比災民更像災民。當晚,參加完國務院抗震救災工作會議,在全面分析救災形勢之後,工作組正式向國務院、發改委有關領導提出"多點推進、中間開花"的思路,得到充分肯定後,繼續召開會議,研究各項救災措施,貫徹落實"多點推進、中間開花"的工作思路,這次會議所在南線打通映秀戰役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5月15日,工作組兵分三路,一路由部公路司副司長李華率隊在北線由甘肅經茂縣向汶川挺進;一路由部公路司副司長徐亞華迂迴到西線督戰;一路以工作組為主繼續在映秀、水磨、漩口徒步查看路況,為組織施工提供決策服務。

  南線搶通是一次艱難的戰役, 15日清晨,工作組再次趕赴灰窯溝, 7:15灰窯溝打通,比計劃提前5個小時。設計院路況調查人員花30個小時徒步回來後,詳細報告了都江堰至映秀損毀情況,制訂了下一步工作方案。下午,工作組查看水路運輸情況,並與部隊協調經水路進行機械運輸,當晚22:00開會,提出力爭16日24點打通映秀。

  在艱難萬險之後

  我們贏得了勝利

  美麗的山川與輝煌的歷史,眨眼間面目全非,留下的是滿目瘡痍和深深地創痛。但是,汶川沒有哭,也來不及哭,因為還有無數的生命被埋在廢墟裏,需要救助。隨著時間的推進,解放軍、武警、工兵,各種搶修隊,消防隊、突擊隊,醫療隊,空中陸地陸續匯聚災區,那種忙亂、緊張、火熱的場面,只有60多年前的淮海戰場有過。千軍萬馬開進汶川之前,道路保通已經沒有退路了。工作組感到從未有過的壓力,大家知道,任何一次決策,都將關係到救災,關係到生命,也關係到交通的形象。

  長途奔波,得不到休息,許多人已經非常疲勞,所有的工作人員,每天只能休息兩個小時,神經繃得緊緊的,有的人嘴裏在説話,眼睛卻是直直的,不會拐彎;有的人,話還沒説完,就一頭栽倒地下了。幾天幾夜沒有洗過澡,沒有洗過頭,剛開始的兩天下大雨,時常凍得發抖,後來幾天暴曬,一身泥一身汗,渾身都是餿味兒。有的人臉上和嘴唇脫皮,有的人頭上被安全帽卡出的一道深溝,經時間汗水浸泡和太陽暴曬,成了一道疤痕。但是,看到公路不通,去汶川的路上依然是大石頭、塌方、被砸爛損毀的汽車,工作組心急如焚,全國人民都在看著我們什麼時候打通道路啊,不通汶川,絕不回北京!

  15日,前線指揮部,向參加抗災保通的所有交通戰線幹部職工、武警交通部隊、舟橋部隊、海事救援隊,發出總動員,要求全力以赴,克服困難,打通汶川,為災區鋪平救命線。

  聽啊,汶川響起了開路的衝鋒號,一時間,所有能用的機械全部投入戰鬥,所有人員,不管是養路工、收費員、路政員、稽查員、機械手、機關幹部、後勤人員、武警官兵,全都撲到了一線,在通往汶川的所有道路上擺開了戰場。15日晚上21:15,從理縣(西線)到汶川的路終於打通啦,打通啦!

  西線打通那一刻,無數張黑忽忽的臉,呲著雪白雪白的牙,哭了。

  西線通了,但是距離較長,而南線是救災的最近的一條路,15日深夜,在參加完前線指揮部的會議之後,前線工作組繼續召開會議,研究分析形勢,下決心打通南線,首先是打通到映秀的30公里,這是全段最艱難的路段,也是毀壞最嚴重的路段,尤其是靠近映秀的5公里,任務十分艱巨,必須集中力量打一場交通殲滅戰。

  按照"路水並舉,水路先行" 、"多點推進、中間開花"原則,首先組織推土機、挖掘機、人力,從水路進入,沿線布點,同時組織人力,沿途蒐集散落在四處的機械,能發動的立即發動,迅速開展搶通工作,從紫坪鋪到重災區映秀,只要能動的全都用上了。所謂多點推進、中間開花,就是根據地形和作業面窄的情況,讓機械到一個點後,先推出一個豁口,自己先過去,一直往前推出許多豁口,讓後面的機械跟進,拉開一條戰線,形成多個作業面,全線作業,中間開花,多處開花,最終實現全面開花。這樣就極大地提高了推進速度,減少了機械在小作業面上揉團窩工。四川路橋、成都四川華川盛公司、武警交通一總隊,三支隊伍,像發了狂的獅子,在通往映秀的路上,不斷從巨大的泥石流形式的山梁中撕開口子,把高低不平的公路,慢慢拉直。

  機械和人員在不停地向前推進,映秀就在眼前,重災區就在眼前,那裏是成片倒塌的房屋,那裏有廢墟中等待拯救的生命,那裏有眼巴巴盼望救助災民。災情嚴重,刻不容緩。快!快!快啊!終於,所有的人員和機械衝到了最後一道頑壘。滑坡時一塊斷裂的巨石,折斷了伸向映秀的手臂,搬掉它,讓映秀重回溫暖的懷抱。現場所有的人瞪圓了眼睛,憋足了勁。余震頻頻,山上的石頭還在不斷地往下滾落。顧不上了,這是最後一戰,只能衝鋒,絕不後退。人員機械一齊上,換人不歇機,多輪衝鋒下來,巨石仍然頑固地亙在路上。怎麼辦?工作組緊急商量對策。爆破!當對所有的可能發生的情況都做出評估後,對策變成現場指令。打炮眼,裝填,擊發。伴隨著轟鳴的爆破聲,巨石成齏粉,山體未搖動,工作組和現場人員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硝煙過後,豁然開朗,一條蜿延的生命之路直向映秀……

  與此同時,四川省公路局,阿壩州、德陽、綿陽公路部門也正在快速組織力量,從理縣、阿壩、德陽等多個方向,向災害最嚴重的汶川、北川、什邡艱難掘進,為災區打通生命通道,一幅交通史上波瀾壯闊的畫面正在全面展開……

  15日之後,進入災區的道路陸續被打通,戰線擴大到汶川、北川、青川、平武、什邡等40余個縣,受汶川大地震影響最嚴重的甘肅、陜西、重慶等省市,也都在最短的時間內,搶通了道路,為救災贏得了時間,為生命贏得了時間。受部黨組的委託,高宏峰、馮正霖、徐祖遠等領導,相繼奔赴各災區,與廣大交通幹部職工一道,參與救災保通工作。交通運輸部第三批、地四批、第五批、第六批工作組,也相繼趕赴災區。

  2008年5月,交通人留下了最難忘的一頁,交通人的付出,書寫了交通史上壯麗的篇章。據不完全統計,自5月12日以來,受災的相關省市,共投入15萬餘人,機械300多臺套,清理搶通道路3萬餘公里,目前,救災工作仍在繼續,被毀的橋梁、道路需要重修,還有大量的橋梁需要加固,任務十分艱巨。我們相信,經過長期摸爬滾打的交通隊伍,是一支能打硬仗,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隊伍,一定能夠為抗災救災的全面勝利,做出更大的貢獻! (《公路》雜誌社副總編 梅君)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