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縣委書記宋明:全縣428名幹部遇難

時間:2008-05-31 22:38   來源:廣州日報

  5?12地震的震中在汶川,但是,受災最為嚴重的卻是北川縣,該縣的遇難人數最多,多達15645人,經濟損失建築毀壞也最為慘烈。

  專訪地震重災區北川縣縣委書記宋明是很考驗記者的一個過程,考驗的不是技巧,而是他實在太忙太累,去打擾他得下狠心才行。

  5月28日,正是對唐家山堰塞湖搶險的關鍵時刻,宋明作為北川縣上的一把手自然緊釘在擂鼓坪指揮部現場。俄羅斯米-26直升機升降帶來的巨大轟鳴和飛砂走石,每隔10分鐘就有一次,無數的小砂石打在臉上只有一種生生的疼。

  但為了現場工作人員更直接方便地找到他,宋明從早上開始直到晚上7時30分記者離開時,他堅持坐在帳篷外的塑膠凳子上,下級的彙報工作、上級的電話指示、開會佈置工作、協調各方的工作,他一分鐘都沒有停過,甚至等候他指示的工作人員一度排成一個小小的隊伍,看到他如此忙碌,而且需要解決的大多是十萬火急的事情,記者實在不忍打擾。

  晚上7時,在宋明吃完一個盒飯的空隙,看到本報記者等候的時間太長,他可能也有些於心不忍,把記者拉到帳篷後面一個小小的空地上,接受了本報的專訪。

  親歷地震

  “看到那麼多同胞、戰友和以前的同事離開自己,是最難受的事情。”

  記者:地震發生的時候,您正在幹什麼?

  宋明:當時我正坐車前往成都參加一個學習班,車還沒有出城,就突然發生了地震,一下子所有通訊都斷了,我讓司機立即往回趕,經過北川中學時,情況非常慘烈,我馬上下了車,那裏的校長和老師認得我,我把所有能夠工作的人分成了三組,分別在三棟倒塌的教學樓救人,並且安排了8路人馬出去報告受災情況,最早趕來的是擂鼓鄉的副鄉長,後來我們的人找到了部隊上,用軍用電話才打了出去,據説是災區中最先能夠和外界取得聯繫的縣。

  記者:您有沒有參與在北川中學挖人?

  宋明:有。那種情景之下,沒有一個人能夠忍得住的,那麼多學生在喊“救我救我”,我把手也挖破了。但是,那麼大的鋼筋水泥樓板,雖然斷裂了,但裏面的鋼筋沒斷,十分重,老師們用手抬,用木棍撬,都沒辦法移動。所以,我當時就覺得,靠現場的人挖是效果很小的,派人出去報信、請人來援助是最重要的。

  記者:您自己的家人怎麼樣?

  宋明:都很好,我很幸運。我愛人住在綿陽,我兒子在成都上學,家裏一切都好。地震發生之後,我後來聽説,我兒子在成都有3天時間到處打電話找我們,但是都沒有消息,把他急壞了,是我妻子通過別人帶口信的方式,告訴他我們都安全,他才平靜下來。

  記者:回過家嗎?平時在哪休息?一天能休息多長時間?

  宋明:回過一次。我記得是有一天淩晨三點多我被緊急叫到綿陽彙報完工作後,書記讓我回家看看,不對不對,那天是直接回來北川了。我記不起來是哪天回過家了。我平時不是睡車上就是睡帳篷,平均下來大概一天能睡個三四小時吧。

  記者:地震以來流過淚嗎?

  宋明:(沉默了幾十秒)有,不過,基本都是在一個人的時候。

  記者:北川這次很多幹部遇難。

  宋明:有428名幹部遇難。看到那麼多同胞、戰友和以前的同事離開自己,是最難受的事情。我們常務副縣長楊澤森,地震後被壓在了政府辦公樓的廢墟中,派去救他的人,給他打傘,給他喂水,和他説話,我也去過,但是,卻沒有辦法把他救出來,看著他的生命氣息越來越弱,那種心理上的煎熬……後來,他的妻子來看他了,一到現場,馬上暈了過去。

  記者:這麼幹部還有他們的家屬遇難,您怎麼安撫大家的情緒,讓大家工作?

  宋明:我沒有做過任何安撫工作,大家都是主動自覺的。關於這種例子,我還沒有時間和幹部們一起聊聊,只是聽到了一些片段。我們的副縣長瞿永安,一家11口人被埋在了廢墟之下,他確切知道家人無法救出後,就在廢墟前面跪下,磕頭,説:‘父親,對不起了!’馬上開始工作。他3天前就往茂縣去了,協商雙方向打通道路的問題,到現在也聯繫不上。

  重建北川

  “聽説我們可能會在安昌建城,當地老百姓很歡迎”

  記者:這麼多受災百姓,有沒有一些初步的安置方案?

  宋明:我們把受災群眾分為三類,一是那些農村中房屋、田地遭到破壞,根本無法繼續生存的,可能需要外遷,我們的對口支援省山東省已經表示,願意劃出專門的地方來接收我們的移民;二是城鎮裏面房屋垮塌的居民,我們建設板房,初步也就是在我們腳下的擂鼓鎮這塊空地,這是我們最大的一塊空地了,大概有10萬平方米,作為一個過渡期;三是那些房子雖然倒塌,但生産條件還具備的農民,就地安置恢復生産。

  記者:關於北川縣城的去向,很多人都關心,譬如是否保留這個縣,保留這個縣後的新地址應該在哪等等。您是怎麼想的?

  宋明:北川是全國最後一個獲批的羌族自治縣,我從2005年9月10日上任以來,一直特別重視羌民族文化的修復工作,地震前有9.6萬羌族人,佔了人口數量的56%,保留北川對於保護羌族文化來説,非常重要。

  北川的老縣城,肯定不能要了,那裏剛好處於龍門山斷裂帶上,而且縣城兩邊都是陡峭的山,這次地震中也是橫波波峰和波谷最劇烈的地方,破壞太大了,不適合作為一個城鎮存在。不過,以後要選在哪,肯定需要省裏作重新行政區劃調整,一切還在等待當中。當前的重點還是避免地震後的險情發生,重建的話題還有點為時過早。

  記者:有沒有意向中的選址?

  宋明:專家組已經在開始調查了,初步的選址,定在永安、安昌、桑棗一帶,有專家提出,安昌和黃土之間的板凳橋,一個很小的地方,適合作為縣城所在地。

  記者:選址的原則是什麼?

  宋明:一是得保證安全,二要能夠提供足夠大的空間,這個空間不僅是群眾居住的空間,還得能為經濟發展提供足夠大的預留地。其實我們歷史上有過搬遷縣城地址的,但當時沒有辦法進行做到科學決策。

  記者:什麼時候有過搬遷縣城?

  宋明:上個世紀50年代的時候,有老幹部説是為了防止反動派的攻擊,縣城匆匆由余裏鎮搬到了現在的曲山鎮,那時候太匆忙了,沒辦法做到科學決策的;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也多次提過搬遷縣城,但是,因為北川作為一個省級的貧困縣,一直沒有這個經濟能力,搬遷所以就擱置了下來。

  記者:現在北川的臨時辦事處設在了安縣的安昌,這種普通人看來是“北川搶安縣地盤”的舉措,當地老百姓如何反應?

  宋明:也沒有週全的調查。辦事處掛牌的時候,我去了安昌,在那裏理髮,老百姓把我認出來了。聽説了我們可能會在安昌建城,當地老百姓很歡迎。安昌是安縣的老縣城所在地,自從失去縣城地位後,區域經濟發展失去了一些機會,好幾個人告訴我説,要是北川把縣城安在安昌,他們以後的就業、住房等條件會很好。

  記者:對於新建後的縣城,有什麼規劃?

  宋明:肯定要比原來的縣城要好。尤其是建築物的安全性方面,我們要科學評估可能遭遇的地震烈度,建設高標準的抗震建築,尤其是學校。不過,也得視我們的實際情況而定,不能超乎現實條件的制約。山東省對我們的幫助很大,他們的省領導甚至親口告訴我説:你們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會舉全山東之力支援北川,我們很感動。

  記者:當前重建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宋明:道路,道路不通,一切都無法談。現在有60公里的主幹道完全毀壞,我們正在努力打通這條路,北川境內的40公里我們在掘進,從茂縣往我們這個方向的20公里,也在掘進,我們的瞿永安副縣長就是去協調這個事情了。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