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5月17日宜昌訊 由海峽兩岸主流媒體參加的“新重慶、新三峽”記者採訪活動,在三峽大壩所在地宜昌市圓滿結束。國臺辦副主任葉克冬在與參加採訪的兩岸記者話別時,充分肯定新聞媒體在促進海峽兩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他希望兩岸新聞工作者能為促進兩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做出更大努力。
今年是海峽兩岸新聞交流15周年。15年前,由海峽兩岸30多名記者參加的首次聯合採訪,就是三峽之旅。15年來,盡管兩岸仍未能實現“三通”和正常的交往,但兩岸媒體為增進兩岸人民的了解與友誼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今天,兩岸記者重新“走三峽”,具有特殊的意義。
2007年是重慶成為直轄市十周年,也是三峽工程取得重要成果的一年。做為重慶直轄十周年慶祝活動的一部分,海峽兩岸13家主流媒休的22名記者赴重慶參加“新重慶、新三峽”記者聯合採訪活動。
重慶是一座古老的山城。在抗日戰爭中,作為當時國民政府的“陪都”,見證了國共兩黨攜手合作抵禦外侮的難忘歲月。十年前,重慶升格為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今天又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兩岸記者的面前。
飛速發展重慶北部新區、令人耳目一新的大學城、嘆為觀止的三峽博物館、以及讓人回憶起艱難歲月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都劇烈地撞擊著記者們的心靈。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深厚文化的重要發源地。1919年,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提出了宏偉的設想:在長江興建大壩,造福中華民族。88年過去了,今天的長江會以怎樣的雄姿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兩岸記者們乘船沿江而下,經涪陵、豐都,過雲陽、奉節,登上白帝城,探訪張飛廟,穿夔門,別神女峰,沿途實地考察與三峽工程相關的堤防、移民、環保、旅遊、文物保護等有關情況,然後直抵宜昌三峽大壩。
當高峽出平湖壯麗景觀出現在眼前,一座2000多米的大壩矗立在長江之中,猶如橫跨長江的水上長城,將長江下遊的防洪能力提高到百年一遇,源源不斷的強大電能輸向華東、華中、廣東……。海峽兩岸的記者們看到,當年孫中山先生夢想已經實現。
攜手看山城 同船渡三峽。海峽兩岸的記者們成功的記錄了新重慶、新三峽。正如國臺辦副主任葉克冬所說,這將在兩岸新聞交流史上書寫下重要的一筆。
此次與兩岸記者同船走三峽的國臺辦副主任葉克冬語重心長地對兩岸說:“目前有近四分之三的臺灣同胞尚未來過大陸,兩岸新聞媒體是臺灣同胞了解祖國大陸的‘眼睛’和‘耳朵’,希望兩岸記者能為促進兩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做出更大努力,讓兩岸同胞從了解到理解,由理解促進溝通,由溝通增進感情。”而這,也正是媒體的責任。
盡管海峽兩岸的交流交往有時會遇到暫時的阻礙,兩岸新聞交流有時也受到一些人為的障礙,但這如同記者們的航船行駛在三峽之中時,有時會遇到湍急的水流,有時會有曲折彎路,但滾滾長江之水卻永遠奔流不息流向東方大海。(蕪同)

長江三峽

鳥瞰重慶

海峽兩岸記者拍照三峽

忙碌的記者

神女峰

宏偉的三峽大壩

記者在三峽航船上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