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晚報3月24日訊 但凡對三峽移民工程略知一二的市民,都知道移民工程既要做到“搬得出、穩得住”,還要做到讓移民能“逐步致富”。市移民局副局長歐會書形象地稱,如果將此比作三座大山的話,直轄10年來,我市移民工作算是翻過了前面兩座大山。“但與最終要讓三峽移民致富這一目標相比,三峽移民這道世界級難題,重慶只能算是破解了一半。”歐會書說。
庫區經濟發展駛上快車道
實踐證明,三峽移民工程啟動以來的十余年里,是庫區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其中,重慶第二大城市萬州,變化尤其顯著。
萬州區移民局負責人介紹,直轄10年來,萬州城市建成區面積由1997年的不到20平方公里,擴大至目前的40多平方公里,城區人口也從40萬人增至目前的57萬人,大城市格局初步形成。交通也變得更加暢通了,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基本形成。
直轄10年來,也是國家投入三峽庫區最多的時期。正是國家的政策性投入,使得三峽庫區成為一塊巨大的磁場,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資金進入,促進庫區經濟駛入發展的快車道。
歐會書介紹,截至去年底,庫區共完成移民動態投資435.76億元,格力、娃哈哈、匯源、常柴、科華等一批知名企業相繼落戶庫區,生根發芽。
政策扶持力度前所未有
“四期移民,也就是在2009年三峽工程竣工前,我市還需安置三峽移民11.4萬人,復建各類房屋155萬平方米。”歐會書說。
這些數據的背後,是一個更加艱巨的任務——如何讓已經搬遷或即將搬遷的三峽移民“逐步能致富”?
2006年6月,市委專題研究加快三峽庫區產業發展和著力解決移民就業問題,出臺了支持產業發展、促進移民就業、加強移民後期扶持和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強化財政金融支持、主城區對口支援庫區重點區縣等7大類、共33項政策措施。
歐會書表示,這是直轄以來,研究庫區發展問題最深入、出臺支持庫區發展政策最係統的一次。
移民致富信心指數增強
要實現區域經濟社會較快發展,自然離不開政策扶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移民打消“等、靠、要”意識,轉而更多地通過自身努力,提高專業技能,解決就業和生計問題。
萬州區移民局介紹,三峽移民大搬遷,相當于城市功能、產業結構的再造,部分三峽移民對搬遷後的預期過高,難免會出現一段陣痛期,這是正常的。經過陣痛後,移民心態更趨自主理性,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局面正在形成,移民群眾對今後實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信心指數進一步增強。
而在庫區,自力更生創業致富的移民比比皆是。1988年,萬州區人王世惇靠2200元起家創辦床墊廠,現在規模做到了1000萬元。王世惇說:“我非常感謝三峽工程的興建,是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堅定了自己大跨越、大提升的雄心,才使自己有了今天的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