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本網首頁  專題首頁  要 聞  活動聚焦  媒體報道  圖片報道  渝臺往來  投資重慶  話說重慶  話說三峽
 
 
文物搶救
 
 
  來源:      日期:2007-05-09 13:36

 

  三峽文物保護工程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文物搶救保護行動。1087處需保護的文物點都將在2009年三峽工程全部建成前得到搶救與保護,其中700多項地下文物規劃的總勘探面積達1600萬平方米,還有300多處題刻、古橋梁、古民居、古建築等地面文物。

  1996年,《長江三峽工程淹沒及遷建區文物保護規劃報告》及分縣保護規劃報告完成,總共31冊、200萬字,確定文物點1000多處。根據三峽文物搶救規劃,1087處文物點總投資預計超過了10億元人民幣。全國72家考古單位雲集三峽庫區,佔中國具考古資格的文物單位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數千名考古工作者每年挖掘量超過20萬平方米,相當于平常10年的工作量。

  截至目前,三峽庫區計劃發掘的126萬平方米已完成90多萬平方米,超出88萬平方米的同期預期計劃。三峽庫區已出土文物6萬余件,其中珍貴文物數千件。

  通過三峽文物保護工程,三峽考古在中國南北方舊石器文化研究、三峽以西至四川盆地的東西兩大新石器時代文化係統研究、古代巴人歷史文化研究以及中原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考古學家還據此提出了“楠木園文化”、“玉溪文化”、“哨棚嘴文化”等考古學文化命名,豐富了對三峽地區歷史文化的認識,並初步構建起三峽庫區史前文化的發展序列。
 
  來源: 新華網

 
編輯: 田雲鵬    
  查看/發表評論
 
中國臺灣網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