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億萬年的漫長的地質時代,長江流域的原有的生態平衡已在自然演進中失去,洪水泛濫等等災害,造成兩岸人民生命財產的嚴重損失,成為世紀之憂。
次生環境的不平衡加劇,使原生環境變得更加脆弱,緩減和改善這種生態危機已成為刻不容緩的歷史責任。
要生存與發展,就必須解決生態與環境問題,尋求實現人與自然平衡的途徑,使長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當務之急是建立長江流域新的生態平衡,這就需要相應的工程措施—三峽工程。該工程的興建,形成庫容為393億立方米的河道型水庫,可調節防洪庫容達221.5億立方米;同時改善洪患及分洪引起的環境惡化、災後疫情等,有效地減少下遊湖泊的泥沙淤積,改善水質、減輕污染,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三峽工程是一項最大的重要的生態工程。
當今時代,治理不僅是致力于解決本國的生態與環境問題,而且兼顧全球及人類未來的利益。三峽工程的興建,對全球環境是有貢獻的。
能源緊缺成為我國經濟騰飛的羈絆,充分利用長江豐富的水能,生產出清潔低廉的水電。三峽工程相當10座180萬千瓦級的火電廠,能避免大量的廢氣、廢水與廢渣污染,遏止全球恐懼的“溫室效應”。
作為生態環境方面的研究,早在50年代初就開始。在三峽工程設計的不同階段和方案論證過程中,提出了一批三峽工程對生態與環境影響的相關研究報告和評價報告。其中有《三峽建壩對環境影響的報告》、《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三峽工程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及其對策》等,較完整地對三峽工程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作出了論證分析。並從三個階段予以論證水文、流速與流態等環境差異問題。
因此,三峽工程在建設實施中應揚長避短,加快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在調節生態平衡方面,三峽工程利大于弊。經長期的考證,大部分不利影響,採取必要的環境對策和措施後,均可避免或減輕。
三峽的自然景觀高達千米,是安然無恙的。文物古跡也作了搬遷保護,在水質、物種、地質和混沙問題上,均採取了相應的防范措施。
綜上所述,長江三峽工程是有效改善長江生態失衡的工程,將更好地造福人類。
來源: 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