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
本網首頁  專題首頁  要 聞  活動聚焦  媒體報道  圖片報道  渝臺往來  投資重慶  話說重慶  話說三峽
 
 
兩岸記者看三峽:白鶴飛回了白鶴梁(圖)
 
 
  來源:      日期:2007-05-15 08:00

 

涪陵博物館館長黃德健介紹白鶴梁題刻保護情況

  中國臺灣網5月14日重慶涪陵消息  重慶市涪陵區(原涪陵市)注重做好長江沿岸文物及生態保護,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由海峽兩岸主流媒體參加的“新重慶、新三峽”記者採訪活動,昨天結束了重慶主城區的採訪活動,今天沿長江順流而下,到達涪陵區。涪陵地處長江與烏江交匯地,因烏江古稱涪水、古巴國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到過涪陵的中國人也許不多,但沒吃過“涪陵榨菜”的中國人卻很少。而涪陵另一個為世人所知的原因,在于涪陵的“白鶴梁題刻”。

  白鶴梁題刻位于涪陵城北長江中,這道天然石梁全長1600米,平均寬度15米,因古時常有白鶴群集梁上,又有白石漁人與爾朱仙于此乘鶴飛升之傳說而得名。白鶴梁上有唐廣德元年至今的題刻160余段,石魚18尾,石白鶴一只;其中題刻或詩或文,或記事或抒情,融文學、書法、繪畫、石刻為一體,集歷代名家之大成,由于其常年沒于水下,只有江水枯落時才顯露水面,因而被譽為“水下碑林”。

  白鶴梁題刻海拔139.91米,在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修建完工後,將被永久淹沒,怎麼樣能使這一人類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引起世人關注。記者了解到,當地政府為此召開了多次專題研討會,並找到了完善的解決辦法。

  涪陵區博物館館長黃德健介紹說,根據專家的意見,在經過科學論證之後,涪陵根據國際文化遺產保護慣例,在白鶴梁題刻原址採用了“水下無壓容器”方案對題刻進行保護,即為被江水淹沒的白鶴梁題刻做一個透明的玻璃框,這樣做的結果,完全可以保存白鶴梁題刻的物質形態。

  這一做法令許多參觀過白鶴梁題刻、了解這一人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人們終于放下了心。

  重慶市涪陵區政府不僅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同時把長江周邊地區的生態保護做為自己的重要任務。他們建立了無害垃圾裝置,控制工業污染源,使涪陵地區的自然生態景觀得到了恢復。過去由于對自然生態的保護不夠,使得“白鶴梁”上無白鶴,如今,老百姓都說鳥比過去多了,象徵著吉祥的白鶴也飛回來了,真正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蕪同)

白鶴梁旁釣魚的老人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中國臺灣網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