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暑期觀博遊路線之六:與大自然來一次親密接觸

時間:2010-07-12 09:26   來源:《解放日報》

  本屆世博會展出了古老的動植物等自然瑰寶、師法自然的創新技術、城市與自然互融的案例,為我們勾畫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全新畫卷,讓孩子們在“世博城”中也能親近大自然。

  看3.5億年的魚

  【路線】從世博園8號門,也就是後灘出入口入園,往東走兩三分鐘後,就能看到後灘路,對面就是C片區的非洲聯合館。

  在世博會不少場館,孩子可以與大自然的古老物種進行一次親密接觸。這不,在葛摩館裏,就有一條世界上最古老的魚———腔棘魚的標本。

  腔棘魚出現于3.5億年前。作為當今世界唯一仍生存的總鰭魚類,腔棘魚不但能呼吸空氣,而且能使用鰭當作腳走路,這也是魚類向兩棲類進化的重要證據。它也因此被稱為“恐龍時代的活化石”,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僅發現200條左右。

  肯亞館的“獅子王”不可錯過。肯亞素有“野生動物天堂”之美稱,此次帶來了“獅子王”和“犀牛寶寶”標本。這些栩栩如生的標本,可以讓孩子們呼吸到非洲大草原的狂野氣息。

  尋“師法自然”之道

  【路線】看完非洲聯合館後,出門越過上鋼路,往東北方向走,越過世博大道就到達後灘公園。沿著後灘公園自西往東,再越過世博大道返回到對面,就到了西班牙館。

  後灘公園濱水區風景秀麗自不必説,每處動植物的設計還別有深意,它其實是一個由生物群落組成的生態凈化功能區:水生植物可以提高水的含氧量、根系可以轉化污染物;魚蝦、微生物可以吃掉多餘的營養物質和滋生的藻類,避免富營養化;大型魚類則可以吃掉小魚蝦,減少對環境資源的壓力。經過凈化,劣五類的水可提升到三類水標準。

  “師法自然”的另一個佳例,是西班牙館。取自我國山東省的藤條,不僅把西班牙館裝扮成了一個可愛的“大籃子”,而且遮掩住了上海盛夏的烈日,又適當放進了陽光,滿足採光需求。

  體驗“天人合一”

  【路線】西班牙館西側的“鄰居”就是瑞士館,往南直行,5分鐘內就能到達瑞典館。瑞典館看完後,通過高架步道往東走約5分鐘,到地鐵13號線世博大道站。乘車越江,到達浦西的盧浦大橋站下來,換乘園內公交線,到達E片區保屯路附近的寧波滕頭案例館。

  瑞士館底層展廳是一個都市空間;館頂則是自然空間。乘觀光纜車往返上下,體驗在城市和鄉村之間變換悠遊的美好感受。而瑞典館有5幅長卷畫,隨著視點變換,生態環境治理前後的巨大變化躍然眼前。

  作為本屆世博會唯一入選的鄉村實踐案例,浙江寧波滕頭案例館值得遊客駐足參觀。案例館的墻體是用50多萬塊回收的磚瓦製成的,每一塊磚都有著超過100年的歷史。二樓的屋頂則種植了各種高低錯落的喬木,呈現出中國傳統建築的寧靜和樸素,營造了“生態歸樸”的境界。


編輯:徐維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