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時評:上海世博會,難説再見

時間:2010-10-31 08:52   來源:台灣網

  熱鬧了半年的上海世博會,不知不覺間已是閉幕在即,各種各樣的數據陸續出爐:累計參觀者超過7000萬人次、成為世界歷史上參觀人數最多的綜合性展覽;10月16日創出單日103萬人次以上的世博歷史最高紀錄,並在同一天累計人數超過日本大阪世博會……這些,都無不驗證了上海世博會過去184天的完美展示,也無不驗證了參觀者對她的依依不捨。一如世博會閉幕歌曲——《難説再見》,如此貼切地道出了所有中國人對上海世博會的深深依戀!

  難説再見,源於難捨“東西方交融的和諧樂章”

  184天前,一曲東西方共同演繹的和諧交響樂章在黃浦江畔奏響,從300多座千姿百態的展館,到超過2萬場次的文化演出,上海世博會構造了一份東西方多元文化交融的美妙範本,給“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賦予了新的含義:義大利館中國漢字組成的“福”字、波蘭館的剪紙造型、墨西哥館主題採用的中國風箏;中西合璧的《木蘭詩篇》;《十方》系列展演的創作團隊來自香港、馬來西亞;挪威國家館日文藝晚會中交響樂團演奏的京腔大鼓……

  而世博遊客呢?他們並不只是被動的欣賞者,還時常成為表演者:5月9日,歐洲23國組織盛裝大巡遊,許多遊客被表演者拉著一起跳舞、歌唱……這個5.28平方公里的濃縮世界,宛若一個巨大的“磁場”,持續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超過6000萬海內外參觀者流連在此,感嘆人類文明發展與交融所創造的偉大奇跡。

  難説再見,源於難捨“不出國門的環球之旅”

  一則網友的留言引發無數世博遊客共鳴:“我們這代人,年輕時沒機會出國,年老時‘世界’來到了上海,因此,要抓住機會好好享受這一趟‘環球之旅’。”——不出國門就能看遍全世界,大概是每個世博遊客最“爽”的感覺了。説世博園是“全球演藝中心”毫不為過,在這裡,各國和地區藝術家同臺獻藝,每天都上演著百餘場文化演藝活動:非洲蒲隆地大鼓、阿根廷探戈、加拿大太陽馬戲、斐濟舞蹈、薩摩亞火刀舞、索羅門群島絲竹樂表演……

  而在很多中國遊客以體驗原汁原味的異國風情為樂的同時,參展國家和地區也在抓住一切機會“推銷”自己,有一個細節足可反映各參展方對這場“國家形象秀”的重視,那就是,在各國國家館日裏,幾乎每個國家的政要都親自出席館日活動儀式,比如前德國總統霍斯特克勒夫婦、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挪威王儲哈康……他們在表達對中國的親近之意,也讓遊客們這趟不出國門的“環球之旅”顯得更加“值了”。

  難説再見,源於難捨那個“超大型的公共課堂”

  有一項調查,在回答“上海世博會給您帶來的最大感受是什麼”時,有56%的受訪者選擇“開闊眼界”,位列第一。毫無疑問,上海世博會提供的是一個超大型的公共課堂,它讓我們全景式地看到了世界各地城市的發展和現狀,看到了不同文明對於城市發展不同的詮釋。世博,讓我們學習思考。

  來自日本的山田外美代被親切地稱為“世博奶奶”,這位史上最執著的世博粉絲説過一句話:“世博是一所課堂,儘管沒有教科書,卻有學不完的知識。”對於孩子們來説,更是如此。世博會期間,老師領著一群學生參觀各個展館,已成為世博最美的一道風景線。充分享受世博樂趣,學習和體會這個精彩的世界,早已成為參觀者們的共識。

  難説再見,源於難忘那抹“中國紅”

  大紅外觀、鬥拱造型——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是五千年中華文明奉獻給159年世博會歷史的“中國紅”。凝聚中國元素、突出中國特色、展示中國氣派,“中國紅”立體、真實地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形象,在世博會期間一直是世博園區最亮麗的風景。

  五千年文明孕育的“中國紅”,同樣屬於時隔40年後重返世博的臺灣。面對全球金融危機,海峽兩岸首次共同參博是上海世博的一大特色。從“海寶”這個兩岸中國人共同智慧的結晶,到遍及世博園區內外的臺商身影,再到隨處可見的臺灣文化創意産業,正如臺灣媒體的感嘆:“臺商在歷屆世博會上能發揮的空間,就屬上海提供的舞臺最大”。毫無疑問,是兩岸和平發展助推了上海世博會中的臺灣元素“最大化”,中華智慧讓世界眼前一亮,是兩岸中國人共同創造的驕傲,這份情誼令人難忘!

  難説再見,源於難捨“小白菜精神”

  身穿上綠下白制服的世博園志願者,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小白菜”。180多個日夜,他們經歷了烈日高溫、雷雨交加、氣溫驟降,以及單日103萬人次的大客流,為世博會的平安、成功、精彩兢兢業業地奉獻力量。《難説再見》的詞作者王平久説出了大家的心聲:“如果説北京奧運會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志願者的精神,上海世博就讓世界更加深刻地領悟到中國志願者的精神。這種精神是難説再見的。”

  上海世博會,太多的精彩值得我們回味,太多的記憶值得我們珍藏。儘管每個人的世博體驗各不相同,但大家的相同感受正猶如歌中所唱:讀你千遍也不厭倦。世博,難説再見!(台灣網評論員 趙靜)


編輯:徐維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