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看世博:閉關內耗誤前程

時間:2010-05-05 13:55   來源:台灣網

  臺灣《新生報》5日社論説:上海世博會揭幕,臺灣在暌違了40年之後終於能夠參加世博會;不過,在高興能參加的同時,也不能不有點感慨。文章摘錄如下:

  相關外電的評論,幾乎都傾向認為,世博會之所以會在上海舉行,這説明中國大陸作為一個大國,其崛起已在獲得國際社會確認;而上海能夠成為世博會舉行的地點,足以説明其在全球經濟體系的的地位。這樣的評論當然帶有錦上添花的國際政治現實主義的味道。但臺灣也真的必須面對現實,不要再酸葡萄式的,不願認知中國大陸在國際社會中的經濟地位的大大提升。中國大陸特別是上海的國際經濟地位的竄升,對於臺灣而言當然是一種壓力,但也是一種挑戰,或許也是一種機遇;臺灣必須在面對現實的同時,努力設法將挑戰壓力,轉變成機遇。

  但是,要能做到這樣,我們除了絕不能走閉關鎖臺的路外,更不能沉淪于內鬥內耗之中。時間和機遇是非常無情的,從不等人,稍縱即逝。論述至此,我們真的不得不再感慨地提及,如果我們能在20世紀末通過朝野的共同努力,把當年倡議的營運中心、航運中心和金融中心的構想加以落實的話,也許臺灣的城市也有可能成為舉行世博會的所在地。上海之所以能夠雀屏中選成為世博會的地點,除了中國大陸的國際政治地位外,更重要的是,上海不只已經成為中國大陸沿海全球化城市群體的中心,而且還成為環亞太地區甚至世界重要地區全球化程式的重要節點或環節。

  如果十年前的各種讓臺灣成為區域中心的構想能夠落實的話,臺灣也能夠擁有今天上海所擁有的地位,甚至會擁有比現在還優的國際經濟地位;在擁有這麼重要的角色情況下,臺灣的城市,真的有可能成為舉行世博會的所在地。

  面對中國大陸國際經濟地位的竄升的殘酷現實;我們必須頭腦清醒的認識到,中國大陸的國際經濟磁吸力道將會繼續強化,臺灣如果不能勇於面對並且借力使力的話,將很有可能被邊緣化。

  要如何能夠借力使力呢?首先,我們必須和中國大陸建立非零和式的經濟夥伴關係。而要建立這種關係,不管現在是哪一個黨在執政,和中國大陸簽署類似ECFA這類的協議,都是必要甚至是必須走的路。簽署任何協議,對當事各方都不可能全然有利或有害,通常是有利有害,而如果能夠利大於害,或有利於臺灣的經濟發展前途的話,政黨其實就不應該為反對而反對。通過和中國大陸建立經濟夥伴關係,才能打通國際政治現實主義的任督二脈,和世界或區域經濟體系聯繫在一起。時間和機遇是不等人的,讓我們相忍為臺灣,共同努力清除國際關卡和障礙吧!


編輯:董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