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評論與聲音

世博會:城市,可以這樣讓生活更美好

時間:2010-05-04 09:06   來源:新華日報

  世博會首次設立城市最佳實踐區

  讓我們感悟: 城市,可以這樣讓生活更美好

城市地球館以穹頂電影展示未來城市。 新華社發

黑龍江館,遼闊純凈的風景。本報記者 朱 江攝

  世博園區內,“低碳細節”成為許多參展方的亮點。圖為印尼館運用可再生利用的竹子作為裝飾材料。 本報記者 余 萍攝

  昨天傍晚,遊客從充滿南粵風情的廣東館外走過,光影交錯間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本報記者 朱 江攝

昨天,觀眾排隊等候參觀熱門展館沙烏地阿拉伯館。本報記者 余 萍攝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然而,當下高密度的城市生活模式,每天都在引發空間衝突、文化摩擦、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

  2010年世博會首次設立城市最佳實踐區。眾多城市通過自身的生動案例闡明,實現了城市與環境、城市與過去、城市與個人的綜合平衡、良性互動,“城市,才會讓生活更美好”。

  “城裏人也嚮往

  腳趾踩著青草的滋味”

  城市的興起是人類告別蠻荒的標誌。但當全世界超過一半的人口集中在城市之後,人們發現,城市遠非“理想國”。污濁的空氣、壓抑的水泥叢林、喧囂的環境……雖然很多人仍然義無反顧涌向城市,但這絲毫不能掩蓋城市環境問題的嚴重性。

  瑞士館是上海世博會最熱門的場館。從一樓坐纜車盤旋而上,到屋頂巡遊後回到地面,是遊客對瑞士館最深刻印象。瑞士館的設計師安德列斯布倫德勒解釋這個“纜車之旅”特別的寓意:瑞士館底層灰色調的水泥柱子代表城市空間,鮮花綠草的屋頂代表自然空間,這樣居住城市的人可以隨時和自然對話、溝通。他説,這個設計他還借鑒了中國的“陰陽調和”的理念,“理想之城”是和鄉村、和大自然很協調地融合在一起的。

  如果説布倫德勒的設計還只是一種理念,挪威人已用他們的實踐證明了城市可以和自然有機融合。15棵膠合板“大樹”支撐起挪威館,在上海世博園,這是唯一全用自然材料搭建的國家館。自然和森林,在挪威是城市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休學一年到上海世博會服務的奧斯陸大學數學系學生艾琪告訴記者,奧斯陸的城裏人都有到森林裏散步的愛好,大冬天也要到森林裏滑雪,那裏城市離不開森林。“奧斯陸市中心開車20分鐘就能進入森林了。”“城裏人也想感受腳趾踩著青草的滋味。”這是一位叫賴斯的挪威人對上海世博會的寄語。

  美國館的“主題秀”是一部無聲的影片,講述了一位小姑娘“美國版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她的執著感召下,眾人一起努力終於把城市廢墟變成了宜居花園。而在世界很多地方,這種夢想正在變成現實。

  世博城市實踐區內有個由9個植物塘和10個植物床組成的活水公園,污水通過這些池塘裏水生植物的治理,達到一級A處理標準。這其實是“微縮版”的成都府南河治理項目。府南河每天300噸污水,通過這種方式治理由濁變清,由死變活。項目因此獲得國際水源最高獎和環境地域設計獎。

  在瑞典館展廳,有一種特製的螢幕。從左側看是“斯德哥爾摩的恥辱”,那是半個世紀前飽受污染的瑞典首都滿是藍藻的惡臭河流;從右側看還是那條河,但已經是“斯德哥爾摩的驕傲”,這是治理後現在可以垂釣游泳的那條河。來自蘭州的李景星老人看得連連點頭。他説,瑞典等國家很多城市脫胎換骨的樣板,中國城市也可以做,甚至做得更好。“中國人很聰明,只要真正想去做,一定能做好。”李老先生説,他已經過了古稀之年,未來城市的美好生活自己也許無法看到了,但子孫後代肯定能享受到。

  城市更新

  不是簡單地消滅舊城

  5月3日15:20,氣溫29攝氏度,上海浦西“亞洲第一溫度計”頂端的LED景墻上,實測溫度給中外遊客溫馨提醒。

  從汩汩冒煙到氣象報告,超大“溫度計”的前世今生,見證了現代城市發展理念的變遷,成為今天人們倡導的“城市接力”模式的生動細節。

  煙囪,是工業時代的時尚代表。1897年,南市火電廠點亮30盞電燈,開啟“夜上海,你是個不夜城”的時代,大煙囪成了上海的特色符號。世博會場館開建,電廠所在區域成了最佳城市實踐區。規劃者匠心獨運,將大煙囪以及電廠廠房悉數保留,更使其承擔起後工業時代關注自然環境變化的職能。如今的電廠廠房,全部成了世博會城市未來館,承載著各國人民對未來城市的暢想。

  一個煙囪的前世今生、一片廠區的廢物利用,寓意著一座城市的升級換代,也是一種城市精神的傳承光大。

  城市要發展,但新城建設不是舊城的簡單消滅。這一理念成為世博會多個國家館、城市最佳實踐區的一大饋贈。

  城市最佳實踐區有個畢爾巴鄂參展案例。你也許不熟悉這個城市名字,但一定聽説過建築大師弗蘭克蓋裏精心打造的古根海姆博物館。因為這個外形古怪的博物館,一座瀕於衰敗的城市重煥生機,這個被《紐約時報》稱為“奇跡”,移師上海展現在中外觀眾面前。在工業時代的廢墟上,重建一座新城,畢爾巴鄂做到了。

  推陳出新,實現古城保護與現代城市建設和諧統一的還有蘇州。

  一下雨,綠色的苔蘚從石板路縫隙中鑽出來,遊客一抬頭看到路牌“平江路”。石板路不長,沿街店面半開半閉,遊人三三兩兩。街旁的河道中,老人搖著槳吱嘎吱嘎地劃過。這是蘇州最古老的街巷,街巷的景致被搬上銀幕,成了蘇州古城改造樣本的重要內容。

  蘇州古城2500年曆史,平江街區最是代表。細密的路網、小橋流水,典型的蘇州“雙棋盤”格局。經濟發展的快節奏如何與千年古城的慢生活相協調,蘇州的做法:建新城,高起點規劃;修舊城,修舊如舊。蘇州展區人士自豪地説,現在的蘇州既有新區的摩登CBD,也有古色古香的舊瓦小巷。新區老城交相映襯,梁思成當年于北京改造未竟的設想,在蘇州似乎有了蹤影。

  平衡的生活

  才是好的生活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意味著市民應擁有更舒適的居住,更便捷的出行,和更愜意的休憩環境。而當下,建築不節能、交通擁堵和快節奏生活,是城市面臨的共同問題。

  如何讓建築更宜居?世博園最佳實踐區內,倫敦零碳館利用太陽能、風能、生物能三種核心能源,實現了建築“零碳排放”。樓頂的“風帽”利用溫壓和風壓將新鮮空氣源源不斷送入建築內部,並將室內空氣排出,通過熱交換節約供暖所需的能源。太陽能屋面利用光伏板和熱力電力轉化器收集電能供給建築日常使用;墻體安裝江水源熱泵,抽上黃浦江的水調節室內溫度;連墻角的綠化也能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室內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因此,居住在這座建築內,不從外界“攫取”一點碳能,同樣感到冬暖夏涼,十分舒適。

  如果説“零碳館”還處於概念設計階段的話,遠大建築體驗館通過成熟的實用技術,實現了6倍于普通建築的節材、5倍的節能,卻只産生1%的建築垃圾。該建築小到一顆螺絲釘、大到一塊樓板,都實現了工廠化生産、迴圈再利用,一天就建成了6層樓房子。由於廣泛使用了環保、節能建材,輕型鋼板加泡沫抗壓減衝材料製作的樓板,使建築更輕、材料更省,抗壓、抗震性更強。而20釐米墻體聚苯板和三層玻璃窗戶的使用,使得建築能耗大為降低。

  推進公共交通,無疑便於城市疏堵,但市民出行自由度降低了,城市如何能在個性化出行和公共交通間找到結合點?歐洲人想到好辦法:公共自行車和公共小汽車。

  歷來標榜“炫奇”的世博會上,在展示交通工具時,竟然很多國家場館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自行車作主角。芬蘭館用了大片的櫥窗擺放一種站著騎的新型“踏板自行車”,註明這是來自赫爾辛基的禮物;丹麥館內設有專門的自行車道,遊客們可以體會依靠自己的腳蹬從地面盤旋兩次到達12米的高度,又盤旋而下回到地面的獨特感覺。丹麥館的口號是:小汽車過時了,自行車時代來臨了。該館工作人員介紹,自行車在丹麥是一種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丹麥每人平均擁有自行車的數量是0.82輛,是我國的每人平均擁有量的兩倍多。

  而汽車共用,是瑞士一種常見的租車方式,街頭巷尾都是固定的取車點。只要辦一張電子磁卡,打開車門就可開,這樣的設計讓汽車行駛的載客效率大大提升……

  在多個中立機構調查中,澳大利亞城市屢次入選全世界最適宜居住的城市名錄。澳大利亞館可容納1000人環形劇場內,上下起伏的巨幅螢幕墻上,三位“兒童”述説著他們的夢想和對城市未來的期待,“平衡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就是説要有工作,也還要有休息,除了在城市裏,有機會工作得更出色,也要有時間和家人、朋友一起休息、玩。”可見,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不只有好的生態、居住環境,還要創造一種社會氛圍和制度環境,讓市民從容地工作、生活。(記者 顧巍鐘 邵生余 陳炳山 王世停 鄭其婷 孫 巡)

 

編輯:肖燕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