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園臺北展區:科技讓人文處處閃光(圖)

時間:2010-07-07 10:41   來源:科技日報

  臺灣館位於世博園A片區,以“山水心燈——自然心靈城市”為參展主題,由山形建築體、點燈水臺、巨型玻璃天燈與LED燈心球幕組成,以展示臺灣“廣闊的山、倒映的水、親善的心、祈福的燈”。新華社記者沈伯韓攝

  “無線寬頻—寬頻無限的便利城市”“資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邁向城市的永續”——作為唯一一個同時有兩個案例入選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城市,臺北市用科技之光將自身特有的人文特質展現在了全世界面前。

  資源回收和無線寬頻城市是臺北人生活品質的核心。臺北案例展區位於上海世博會浦西園區城市最佳實踐區B4-3建築內,是世博園區水路入口的必經之處。落實環保、節能及綠色工程是臺北展區建設的首要目標,在內容規劃、工程建設、營運管理乃至撤展方案設計等方面,均以3R(減量、回收、再利用)為最高指導原則。臺北案例展區的空間規劃為模擬臺北101大樓高速電梯的360度3D劇場、未來劇場及互動體驗區等三大展示區。

  3D影院閃現人文情懷

  展區內的3D影院,不僅是一個影院,還是一部電梯。它非常特別,是模擬臺北101大樓的觀光電梯設計的。遊客乘坐這部電梯,到101大樓的觀景臺去感受臺北。隨著電梯疾速“上升”,首先讓人感覺到整個臺北市就在你的“腳下”。短短的36秒,觀眾將到達“509米的高空”,宛如精靈的臺北市鳥藍鵲翱翔在清晨的淡水河上空,“36秒”拉開了這個城市一天的序幕:從繁忙的菜場,到臺北風格迥異的街頭藝人,再到晚間熱鬧的士林夜市,一切都井然有序地進行著。一張張不同的笑臉,都好像詮釋著同一個概念: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踏進影院後,隨著燈光變暗,你看見一位老人在遊玩途中,血壓突然升高,情況有點不妙。幸好,在無線寬頻技術的幫助下,醫生對其進行“遠端看護”,老人按照醫生的方法,身體逐漸恢復了健康;在教室裏,上課的孩子與在官渡遊玩的小朋友進行了可視化互動,能夠“遠距離”地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這兩個場景不再是幻想,而是上海世博會“臺北案例館”中的一個虛擬影像。它將生活中真實的場景再現並告訴人們:高科技與市民生活便捷程度之間的必然關聯。在這裡,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一項産物,而是一項熱情友善的工具,傳遞著人文情懷,引導著生活的節奏走向有序。

  在“互動體驗區”裏,觀眾可以用雙手在無線寬屏上實實在在體驗一把現代科技的神奇:當手指輕觸螢幕,原先佈滿泥沙的渾濁小河開始逐漸變得清澈,小魚小蝦越來越多,螃蟹頑皮地躲進大石塊後面與你“捉迷藏”……你的手便是改善環境的有力武器,而這份力量,就掌握在每個人的手中。

  科技魅力實現“垃圾零掩埋”

  “垃圾分類”作為另一大案例在臺北案例館的展示中向觀眾傳達的是一種歷史成就:從2000年家庭垃圾日均排放量高達2970噸,到如今的“零填埋”已走過10年的“進化”歷程。在臺北館的未來劇院中,你會在360度全息投影的高科技指引下,把這座城市實現“資源迴圈、有序社會”的進程深深烙印在腦海中。

  “剛推廣時,很多居民不理解倒垃圾為什麼要收費。當關於垃圾分類的政策一齣臺,即面臨著巨大的非議,沒有人能夠接受倒垃圾還要分類、還要買垃圾袋。但一段時間以後,市民發現,經過分類以後,只有很少部分垃圾需要付費買垃圾袋。”一位臺北的政府機關人員在宣傳片中這樣解釋。於是,參觀者在劇院的宣傳片中看到的是以回收的軟飲料瓶做成的玩具上綻放著孩子們欣喜的笑顏;看到了市民、遊客繽紛的熱鬧街市和乾淨地面。

  “垃圾不落地”這一先進的環保理念,就是這樣讓臺北家庭垃圾日均排放大量下降。資源回收比例也從原來的2.4%提高到45%,現有的第二座垃圾掩埋場也將於今年底停止使用,真正實現了“垃圾零掩埋”的目標。10年的堅持,圓了一個城市日漸清潔有序的夢想。這是通過觀展讓我們感受到的科技魅力。

  臺北案例館,開館短短一個月,展館已接待了10萬左右參觀者。這裡的一切都傳達著這樣一個理念:科技,不再是腦中那個冷冰冰的“怪物”,它以溫柔的姿態為城市的心跳注入原動力。它展現了一個城市的人文特質、文明風貌。(劉虹 王春)(本報上海7月2日電)


編輯:徐維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