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歷屆世博總攬

改變世界的6屆世博會

時間:2010-04-23 10:00   來源:新華網綜合

  “每一屆世博會,不論規模大小,都使人類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美國總統威廉麥金萊曾在1901年美國布法羅汎美博覽會上如是説。這是對世博會的精闢總結,100多年後的今天,它仍然適用。

  在專家的幫助下,我們挑選了6屆對世界具備重大影響力的世博會,講述它們的故事。

  當然,至於它們是不是“最”有影響力的,也是仁者見仁。

  1851年倫敦世博會:水晶宮裏的童話

倫敦世博會水晶宮

  1851年5月1日,人類歷史從沒有過的盛大體驗的開始。它讓每個去過的人都極度震撼。一個來自泱泱大中華的中國商人,在開幕式上情不自禁走出人群,獨自向維多利亞女王行了標準的紳士禮。

  決定舉辦這一盛事的維多利亞女王,也忍不住在當晚的日記中事無巨細地描摹:“……歡呼聲,每張臉上洋溢的笑容,建築、棕櫚樹、鮮花、樹、雕像、噴泉、樂器……每個人都會熱愛這一切。”

  那天清晨,42歲的維多利亞女王和她深愛的丈夫——盛會的籌辦組織人——阿爾伯特親王就坐著馬車,趕往海德公園的水晶宮。

  這是一座完全用鋼鐵和玻璃構造的“功能主義”建築,一改維多利亞時代石頭建築龐大、笨重的建築風格,不管是從外面看還是從裏面瞧,都非常透亮,人們因此稱它“水晶宮”。它佔地7萬多平方米,相當於現在上海大劇院的規模。

  為英國貴族服務的園藝師帕克斯頓,設計了這座當時歐洲最宏偉最有想像力的建築。他的靈感來自於王蓮葉片。水晶宮耗去4500噸鋼材和30萬塊玻璃。

  所有的這些都在4個多月的時間完成。整幢建築是現代化大規模工業生産技術的結晶。

  這一切,在當時,只有英國才能做到。

  18世紀自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後,讓英國在世界上獲得了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這個“日不落帝國”在女王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年)到達巔峰:約1/4的全球人口都是大英帝國的子民,其領土面積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

  它的設計思想對世博會建築的影響一直到19世紀末。兩年後美國在紐約舉辦的世博會的展館,拷貝了水晶宮,但由於設計及施工不良,紐約“水晶宮”嚴重漏水,毀壞了一些展品,觀眾也被淋濕。這再次證明了在19世紀中葉,新大陸上的美國人還不是英國人的對手。

  水晶宮作為世博會歷史上的第一座標誌性建築,也開創了世博會的建築時代,從此之後,所有的世博會都非常注重建築藝術的極致體現,很多引領時代潮流的建築風格正是從世博會上傳揚開去。

  水晶宮裏面的世界和水晶宮也是匹配的。這次博覽會展出了10萬多件代表人類文明成果的展品,它們由世界各地近14000名參展者提供,其中一半多是英國廠商。

  英國工業革命帶來的經濟成就和先進的工業品讓人們目瞪口呆:高效的農業機械、印刷機械、自動鏈式精紡機、大功率蒸汽機、軌道蒸汽牽引機、高速汽輪船、氣壓機、起重機、機床以及先進的煉鋼法、隧道和橋梁模型,甚至武器裝備等。

  同時,工藝美術設計也讓參觀者流連忘返。

  為了展示這些時代最前沿的發明成果以及最精妙絕倫的工藝品,阿爾伯特親王親自策劃出以展示進步為指導思想分類框架,並請普賴費爾按照他設定的“原材料、機器、製造和藝術”四大板塊編制了4個部門、30個類的分類表。普萊費爾創建了等級體系分類法,也建立了標記符號。

  十幾年後,敏銳的狄更斯在《雙城記》開篇就説:“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絕大多數人都沒意識到,被這個時代嚴重污染的泰晤士河,此後進行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整治,也依然回不到從前。工業革命給世界帶來的另一面,為第一次世博會而陶醉的人,還遠遠不能想像。

  1873年維也納世博會:電氣時代的意外到來

維也納世博會圓頂大廳

  在1870年,格拉姆已經製成了性能優良的發電機,鉚著勁兒等著去維也納世博會展示。世博會當時已經成為展示和激勵創新的平臺,人們都希望利用世博會這一平臺來發佈最新的技術和研究成果。

  19世紀中後期,世博會對工業發明應用的影響,以及舉辦世博會來提高國家地位,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1870年奧地利政府宣佈舉辦1873年維也納世博會,表面上為紀念約瑟夫皇帝執政25週年,實際上是為驅散1866年普奧戰爭失敗給奧地利籠罩的陰霾。

  奧地利政府利用世博會舉辦時機,對維也納舊城區實施大規模改造,並疏浚多瑙河。可籌備期間,多瑙河突然洪水氾濫,影響了工程建設。後來又連降暴雨,破壞了不少世博會的建築。更要命的是,1872年,維也納暴發了一場流行性霍亂,這場流行病嚇退了許多準備來維也納的參觀者。

  最後財務的統計表明,這屆世博會收益僅是其開支的六分之一,被認為是19世紀甚至是世博史上遭受經濟損失最慘的一次世博會。

  但這一切的天災人禍,並沒有阻止維也納世博會如期舉行,格拉姆也如約前往。

  也許天災人禍讓格拉姆有些分神,這天,這個熟稔的老工匠居然把自己帶去的發電機的電線接反了!奇跡發生:第一台發電機發出的電流,進入第二台發電機電樞線圈裏,使得這臺發電機迅速轉動起來——發電機變成了電動機!

  這是人們多年來連做夢都在尋找的廉價電能!這意味著電可以轉化為機械能。

  這是1873年維也納世博會影響世界發展的重要時刻,格拉姆被後世譽為“電動機之父”。他的環狀電樞自激直流發電機被證明性能優良,得以大規模生産使用。關於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眾多技術馬上被産品化投入市場,或應用到新的産品中。有軌電車(1881年)、無軌電車(1882年)、電梯(1880年)、電氣火車(1879年)、電動汽車(1898年)……人類電氣化時代的序幕拉開。

  這次世博會註定是意外的大集合。在這史上虧損最嚴重的世博會,“意外”地産生了諸多“第一”:對多瑙河的疏浚開通和對維也納城市大規模的改造和建設,至今仍是世界城市改建成功的典範;第一次開始舉行科學家國際論壇;第一次展示的學校樣板,樹立了近代公共教育的模式;舉行了第一屆專利大會……

  在這次世博會上,還有一個看起來頗有些浪漫的意外:當時36歲的皇后——著名的茜茜公主的美貌,讓來訪的波斯國王大為失態。他繞著茜茜不停地走圈,口中驚道:“真主啊,這個女人怎麼這麼美!”

  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美國崛起

芝加哥世博會行政宮

  儘管美國是歷史上舉辦世博會最多的國家,但要説對美國意義最重大的世博會,當屬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

  正是這被稱為“改變美國的一屆世博會”的召開,宣告美國跨入世界一流強國的行列,並從此一躍成為GDP世界排名第一的國家。

  美國的崛起意味著世界的重心從歐洲轉到北美,世界的格局由此全然改變。美國從此深遠影響著世界。

  世博會的展廳設計者丹尼爾伯納姆團隊,在大約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設計了近兩百個古典的建築物、運河和瀉湖。其主要建築均刷上白色的西班牙殖民地風格的外墻漆,為建築群帶來“白城”的稱號。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建築群規劃。

  “白城”的建築風格對美國建築,尤其對華盛頓、舊金山和克利夫蘭等城市的市政建設都産生了很大的影響,並延續到1930年代。儘管從1933年開始,建築界已經開始對“白城”進行大範圍抨擊,但這種風格也深遠影響了世界。

  不過,這屆世博會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菲力斯摩天輪、爆米花、口香糖、麥片,還有穿著黃色廣告服的柯達小姐。這屆世博會也被認為是最娛樂、最美味的世博會。

  19世紀末期,躋身世界強國的美國開始興起消費主義,流行文化逐漸在社會盛行,美國主流社會的生活價值觀向娛樂享受傾斜,由此産生的娛樂業經營階層也迅速壯大,他們強烈要求在世博園區有經營空間。

  於是,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引入了給世博會涂上濃重娛樂色彩的“大道樂園”。大道樂園將各種流行的美國娛樂形式,包括體育活動、娛樂活動、流行音樂、馬戲表演、真人秀乃至模擬戰爭遊戲都集于一身。

  大道樂園運營後,為世博會迎來大批參觀者。每天的參觀人數從3萬變成15萬。後來,這種遊樂園模式逐漸成為世博會的正式活動項目之一,被認為是“世博會成功的一個基本要素”。

  世界第一座摩天輪矗立在大道樂園中央。這是可一次性容納2160人的特大摩天輪,從此,現代摩天輪風行世界各地,成為許多遊樂場和狂歡節的重要標誌。

  大道樂園也啟發了米老鼠的設計者沃爾特迪斯尼。迪斯尼主題公園的設想就來自這座樂園。

  美國飲食文化是美國流行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一種説法,“發現一種新食品,對於人類的福祉,其作用甚于發現一顆新星。”今天流行的多種美食都是這屆世博會上嶄露頭角的“明星”:爆米花、藍帶啤酒、麥片、口香糖等。

  1893年世博會舉辦之前,美國的形像是自由女神加石油老闆與鋼鐵老闆。無論是托克維爾還是狄更斯,都對美國的文化狀況進行過批評,美國人總是以暴發戶的形象出現在歐洲。但世博會後,一切都開始發生變化。

  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進步與人類

布魯塞爾世博會原子球

  科學是不是解決人類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第二次世界大戰讓全世界都開始反思,科學不能解決一切。

  從布魯塞爾市中心驅車北行,便可來到風光旖旎的比利時國王北郊行宮拉肯宮一帶,一座奇特的建築很快映入眼簾:九個互相連接的巨大金屬圓球在空中熠熠發光。這便是專門為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而建的著名的原子球。

  它高約102米,重達2200噸,相當於放大了1650億倍的鐵分子結構。每個圓球直徑約18米,分為上下兩層。最高的圓球裏有一個專供遊客觀賞風景的觀光區,遊客在此可以俯瞰布魯塞爾市全貌。

  比利時建築大師安德烈瓦特凱恩是原子球的設計師,他精心構思,每個圓球代表一個原子,正巧當時歐共體成員國有9個,比利時也共有9個省。因此,原子塔的9個球體成為比利時國內團結和西歐聯合的象徵。圓球內舉辦科學展覽,球與球之間用自動扶梯連接。原子模型塔底部接待大廳首先展示的就是比利時的核能工廠。

  二戰中,人類親眼看到自身毀於用最先進科技創造出最具毀滅性的武器。二戰後,全球傳遞著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呼聲。原子球的設計表現了人類對金屬和鋼鐵工業的尊崇和對原子能和平利用的期望。

  人們開始關注“人類和平、社會進步與可持續發展”等人文精神內涵,開始對偏重技術的展示思想進行反思;試圖探索為什麼在科技進步的同時會出現科學與精神失衡、人性喪失等問題。這屆世博會的主題“科學、文明、人性”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

  在歐洲,比利時雖然是一個獨立建國歷史短暫和國土面積較小的國家,但憑藉在歐洲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尼德蘭地區特有的商貿活動傳統,自19世紀中葉起,它舉辦過多次世博會。

  其中較有影響的是:1897年布魯塞爾世博會、1905年列日世博會、1910年布魯塞爾世博會、1913年甘特世博會、1935年布魯塞爾世博會。

  二戰前的最後一次大規模的世博會就是1935年在布魯塞爾舉行的。這屆世博會,比利時呼籲用技術和經濟競爭代替軍備競賽,實現“用競爭獲取和平”。

  二戰後,世博會遇冷,多數國家都對舉辦世博會意興闌珊,比利時主動打破沉默。

  1958年世博會上,在“科學、文明、人性”的總主題下,47個參展國各自打出自己的副主題:美國的人文主義,德國的生活與工作,法國的“為人類服務的技術進步”,英國的“為了更好的生活”……

  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可持續發展原則

漢諾威世博會景觀

  今天,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踏上德國漢諾威火車站的站臺,仍會從廣播裏聽到親切的問候:“歡迎來到世博會之城——漢諾威”。

  只有50萬人的漢諾威,在舉辦過綜合性世博會的城市中算是最小的,正是2000年的漢諾威世博會為未來世博會的主題定下了“可持續發展”的基調——即“漢諾威原則”。

  2000年,世紀之交的重要時刻,面對著兩德統一後出現的經濟衰退以及全球人口增長、環境破壞、資源短缺等重大問題,漢諾威自1990年申辦成功之後,就知道自己責任非凡。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人與自然需要和諧發展的意識開始復蘇,世博會的主題也立即轉向這方面,1974年還在美國的斯波坎舉辦了第一屆以環保為主題的世博會,之後,能源,園藝、水源等主題詞頻繁出現在世博會上。

  1992年的聯合國環境和發展大會標誌著人類對環境和發展關係認識的一個里程碑。在大會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接受,“可持續發展”的口號也從此響遍了世界各個角落。

  在這樣的背景下,“自然”第一次被寫入了世博會的主題,可持續發展也被定為整個展覽的總體方向。由前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威廉麥克唐納與德國化學家邁克爾布朗嘉特共同起草的“漢諾威原則”,其核心是“設計服務於可持續發展”。

  1993年10月,漢諾威世界博覽會總體規劃正式開始,遵照“漢諾威原則”,規劃者鄭重聲明:“不建造任何在世博會後無用的東西”,避免曾出現的世博會場在閉幕後成為一片“廢墟公園”的結局。

  事實上,漢諾威70%的場館會後都得到了利用,這在過去世博會上是絕無僅有的。在建設場館的時候,漢諾威還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展館,對它們進行了功能改造,只新建了極小比例的新館。

  漢諾威世博會還獨創了兩個非常有借鑒意義的“新生事物”:世界項目和全球對話。

  為了在全世界傳播世博會的“人、自然、技術”的主題,世博會提早幾年,在世界各地廣泛徵集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先導作用和示範意義的實踐活動,經過國際評委會評選,作為世博會的“世界項目”資助計劃。

  許多“世界項目”在主題展館、各國或國際組織展館進行展示,有些成為“全球對話”的討論議題。“全球對話”是圍繞與世博會主題相關的各個議題,舉辦了10場全球對話。

  聯合國副秘書長蒂貝瓊卡在2009年的一次會議上提到,在漢諾威世博會之前,並沒有太多人會談論環境改善、環境投資、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變化的話題,漢諾威世博會起到了一種推動作用,把世界引向了更好的發展方向。

  2005年愛知世博會:奔向未來的發動機

愛知世博會長久手會場

  這是日本繼1970年大阪世博會後第二次舉辦世博會。上一次世博會還主要是人類科技發展的樂觀情緒蔓延,這時已經是反思自身和世界為了經濟發展所付出的生態代價。

  愛知縣會場本身就有著悲傷的歷史。這裡本是森林茂密的丘陵地帶,100年前的過度開發曾讓它變得一片荒蕪,從這一地區流出的雨水經常引起下游地區洪水氾濫。明治政府曾在奧地利人阿美利戈霍夫曼的指揮下進行防沙工程並實施植樹造林,讓這裡再次恢復了綠色。

  選擇這一地點舉辦世博會,被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認為最合適不過。因為這正切合主題“自然的睿智”:在宇宙、生命和資訊之間發揮人類的技巧和智慧,探索可持續發展的迴圈型社會。

  愛知世博會上的吉祥物是一對可愛的卡通人物:來自森林的精靈——森林爺爺和森林小子。愛知世博會場址改造原則是不動一草一木,選擇場館時儘量避免毀壞綠色的森林,即使有的地方不得已要佔用原有的森林地帶,也採用了移植的辦法,讓小片森林“搬家”到新的空地上。

  所以,在開幕式有迎請“森林爺爺”和“森林小子”的儀式,在閉幕式有歡送他們重新回到森林的儀式,象徵本屆世博會不改變當地的丘陵、池塘、樹木等,是一次人類與大自然的短暫的近距離交流。

  在環保上,愛知世博會做到了某種極致:不惜在空中造就了一條彎彎曲曲的高架環路,避開池塘和一些珍稀動物的棲息地;對未能保留的樹木,砍伐後盡可能物盡其用,小尺寸木料都粉碎成木屑,通過高科技環保技術加工,用來鋪路;遮陽降溫的問題也用淋水噴霧、或者地熱空調系統解決;廁所是節水型環保廁所;採用屋頂、墻面綠化……

  日本把這次世博會作為開創新時代地域的“奔向未來的發動機”,對“科學技術”高度重視,不僅將其應用於産業,也積極地納入日常生活中,體現“生活的睿智”。在多元智慧交通系統中,就有磁懸浮高速列車、無人駕駛與有人駕駛相結合多元型智慧的公交系統,靠電池行駛但最後只産生水或水蒸氣的綠色巴士,未來人行道。

  如果5年前的漢諾威世博會是告訴人類應該“可持續發展”,那5年後的日本愛知世博會就是用最直觀形象、最具體的行動告訴人們,什麼是可持續發展。(據《中國週刊》)

編輯:董潔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