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歷屆世博總攬

2005年日本愛知世界博覽會:開啟自然的睿智

時間:2009-05-06 14:18   來源:世博網

 

愛知世博園內自然木材質的人行路面

 

 

愛知世博會吉祥物森林爺爺和森林小子

  名稱:日本2005年愛知世博會

  會期:2005年3月25日至9月25日

  主題:自然的睿智

  參觀者:22,049,544人次

  日本2005年愛知世博會的主題是“自然的睿智”,提出的口號是“讓地球充滿微笑,讓地球美夢成真,讓地球光彩照人,讓地球聲形並茂”,宗旨是通過世博會提醒人們清醒地意識到目前各式各樣的地球潛在危機,倡導在全球範圍內力求解決地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以及建立與自然和睦相處的社會。所以這屆世博會還有個愛稱——“愛地球博覽會”。

  大興土木常常會打破一個地方的寧靜, 生態環境一旦被破壞便再也回不去了。但因為有先進的工程技術作為基礎,愛知世博會園區建設負責人敢於保證,展會結束後, 森林還是森林, 池塘還是池塘, 丘陵也還是丘陵, 原始風光依然不變。主辦國日本與世界各國對此都給予高度重視。世博會以最新的科學技術展現各國和各個民族與土地之間、與大自然之間的深厚聯繫,以及在這種聯繫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化和精神特點。這次世博會更是一次成功的生態技術和環保理念大展示的盛會。

  森林爺爺和森林小子的家園

  森林移植 愛知世博會場址改造原則是不動一草一木,選擇場館時儘量避免毀壞綠色的森林,即使有的地方不得已要佔用原有的森林地帶,也採用了移植的辦法,讓小片森林“搬家”到新的空地上。因此,愛知世博會的吉祥物“森林爺爺”和“森林小子”是來自森林的精靈,他們的森林家園完好地保存了下來。所以,在開幕式有迎請“森林爺爺”和“森林小子”的儀式,在閉幕式有歡送他們重新回到森林的儀式,象徵本屆世博會不改變當地的丘陵、池塘、樹木等,是一次人類與大自然的短暫的近距離交流。

  環路彎曲 全球環路是一條人行道,為鋼木高架結構。因為會場在丘陵地帶,地面高低起伏很大,上下落差可能有幾十米,所以就在空中造就了一條彎彎曲曲的高架環路。全球環路彎曲的路線主要是為了避開池塘和一些珍稀動物的棲息地,是為儘量不破壞森林,這樣一個不規則的造型實際上是尊重自然的象徵。全球環路所用的木材,一部分來自當地愛知縣居民捐贈的其私人林地裏的木材,另外部分來自世博場址的木材。

  木屑鋪路 由於世博會場館建在山丘地帶,樹木多,對未能保留的樹木,砍伐後盡可能物盡其用,長達2.6公里的全球環路就是用木材鋪設的;小直徑的樹榦多根合束後作為展館的柱子,或加工後作為外壁的裝修材料。其他小尺寸木料則粉碎成5cm以下的木屑,放入模型後 用180℃的高壓水蒸氣加壓約30分鐘製成鋪路用的地板。在壓制過程中,木材所含纖維素的結晶構造發生變化, 使木屑製成的地板有形狀記憶,能保持永久不變形。由於沒用任何化學物質, 材料只有天然的木材, 是有益於環境的技術。

  大自然為你降溫

  噴霧降溫 由於本屆世博會展出時間主要在炎熱的季節,大量觀眾在露天活動以及排隊等候參觀,為了抵擋日曬,除很多地方設遮陽篷外,還廣泛採用定點的噴霧冷卻裝置,如“全球環路”上每隔一段,在參觀者休息點上方3.5米處裝有噴霧設施,霧滴非常細小,由於蒸發冷卻,所以噴霧區內溫度約比周邊低1-2℃,其舒適性為參觀者認可。

  淋水降溫 通過壁面淋水可以改善建築物周邊的小氣候,如三井東芝館、三菱未來館的外壁,都採取了淋水遮陽方式,高達47米的“大地之塔”自上而下淋一層薄薄的水,日立館部分壁面構築了“大瀑布”,一方面可降溫,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景觀的效果。屋頂淋水同樣對降低室內溫度有良好的作用,為此在有些場館的部分屋頂及室外頂棚材料上採用奈米二氧化鈦的涂層,一方面可用於保持表面清潔,防止吸收熱射線;另一方面因其具有超親水性而使灑上的水滴易於形成水膜,強化蒸發吸收的效果。

  生命綠肺 世博會會場除保存原有的大量綠化外還採用屋頂綠化、墻面綠化等設施。此外,還用裝配化方式建設了許多垂直安裝的“生命綠肺(Bio-lung)”,有的高達4.5米、寬達150米,由小塊單元植物模組裝配而成,配有灌澆系統和盛土地面,這種專門開發的綠化壁可以方便地移植在所需的地方,這種“生命綠肺”是由日本20多家相關企業協作開發的。

  大地降溫 瀨戶日本館防暑對策之一的“利用地熱空調系統” 也值得一提。在這個系統中, 外部的空氣通過埋在地下4.5米深的管道後得以降溫, 起到空調的作用, 可以大幅度減輕空調機的負荷, 並隨之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愧是“善待”地球的系統。

  沒有什麼可以丟棄

  環保廁所 愛知世博會的會場設立有環保廁所,污水直接由微生物和臭氧處理,將排泄物直接處理成為清透的中水,中水可再用來衝廁所和植物灌溉。這樣,既不向河流排放污水,在世博會期間還節約了1000噸水。確保了每天達10萬人次的遊覽環境纖塵不染,乾乾淨淨。

  垃圾分類 此次世博會的垃圾分類非常細緻,每一個垃圾收集點通常有12個垃圾桶,垃圾被分成6大類:玻璃類、塑膠類、紙屑類、果皮類、金屬易拉罐類、流質類,工作人員定時定點按照分類垃圾收集,根據它們的類別送往不同的地方,通過不同的處理流程及時迴圈和再利用,充分體現“3R”(reduce, reuse, recycle)——可降解、再利用、再迴圈。人們隨處可看到成排的透明垃圾箱,志願人員指導遊客按正確的方法把垃圾扔到不同的垃圾箱裏。其中可燃垃圾焚燒發電,用作世博會照明供電,不可燃垃圾作為資源回收。

  垃圾變能源 世博會每天都要接待大批遊客,會場內的各式餐廳和各國特色小吃店內總是人流不斷,這樣必然産生大量的一次性食具和其他垃圾,食品垃圾最大産生量是4.8噸/天。據愛知世博會組委會介紹,世博會會場計劃使用25種、大約12萬個洗凈後可迴圈使用的食具和一次性洗凈後可分解回收的簡易食具24 種,總共2400萬個。另外,還將使用大約80萬個生物材料製成的可分解回收的塑膠垃圾袋,特別是生鮮廚房垃圾採用這種垃圾袋可無需打開袋子直接處理。食品垃圾經粉碎、加水和鹼處理,使之變為漿狀後裝入發酵槽。據稱發酵沼氣生成過程需要2周,食品垃圾全部由該系統進行處理。所生成的沼氣作為燃料電池的燃料利用,剩下的渣液是優良的農田肥料。

  高生態即高科技

  本屆世博會可謂人類環保生活的大試驗場。長久手日本館作為主辦國的展館,建造理念表達了重新連接漸漸疏遠的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長久手日本館的外觀猶如一個蠶繭狀的巨大竹籠,這是受蛹、繭和地球大氣層的啟發而設計的。“竹籠”長90米、寬70米、高19米,構架是用竹子做的,外面的屋頂和墻體是紙做的,它可以使陽光變得柔和,保持展館通風、涼爽怡人。竹子經過特殊的煙熏處理,克服了發黴、龜裂、蟲害等弱點,重量輕,再利用性能優異;竹纖維的吸音性能和隔熱性能優越;把竹子編成六股使用,則使整個建築既美觀大方,又堅韌牢固。“竹籠”材料全部可以再生利用,最後就作為學生教科書的用紙。這裡應用了各種各樣的新技術,包括採用最尖端技術的新能源系統、降低空調負荷的竹籠、超親水性光觸媒鈦鋼板流水降溫屋頂、通過植物葉子蒸騰給周圍帶來清涼的綠化墻和可重歸土壤的外墻和磚。

  “無所不能”的環保輪船

  在日本2005年愛知世博會上,全球航運業巨頭北歐的華倫紐斯威廉姆森(Wallenius Wilhelmsen)公司,展出了全球第一艘環保船舶“奧塞勒”號的模型。這艘船隻靠風能、太陽能及波浪動能推動,真可謂“無所不能”,又不會釋放有害物質污染環境。“奧塞勒”環保貨輪的全稱是“E S Orcelle”,其中“E S”是“徹底環保型海船”的縮寫,而“Orcelle”來自一種瀕臨滅絕物種“伊洛瓦底江海豚”的法語。

  “奧塞勒”不需要使用慣常的燃油或核能發動機,其船身兩側共12塊好像海豚鰭板一樣的物體會收集波浪能量,而船上3塊表面裝有太陽能電池的巨型“帆板”則會用來收集太陽能及風能。收集得到的風能、太陽能及波浪動能會轉化為氫,並採用燃料電池技術産生無污染、可迴圈使用的能源,用這個方法産生的電力可以即時使用,或儲存起來在風平浪靜、陰天的日子使用以推動船隻。“奧塞勒”整個動力産生過程唯一釋放出的物質只是水蒸氣,不像慣常的燃油或核能發動機會産生廢氣和放射性物質等副産品污染環境。

  這艘代表著船舶未來的環保貨輪目前還僅存在於設計圖紙上,只是一個概念,只具有一個雛形,而且短期內很難變成現實。設計者表示:“奧塞勒”將採用的環保技術會先逐一在其他船隻上應用,“完全版”的“奧塞勒”號要到2025年才能投入服務。

  我們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編輯:鄭業臻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