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歷屆世博總攬

2000年漢諾威世界博覽會:“可持續發展”的里程碑

時間:2009-05-06 14:17   來源:世博網

  德國城市漢諾威,有著博覽會城的美譽。而讓它名揚天下的,就是2000年在這裡舉辦的本世紀第一個世博會。

  漢諾威世博會全球項目總監阿勒斯認為,在2000年漢諾威獲得了一個特別的機會,因為世博會,它能夠向全世界展示嶄新的,重新統一的德國。

  德國漢諾威市市長魏爾表示,世博會的影響遠不止這些。世博會後,漢諾威人比以往更為樂觀、更為自信地展望未來。

  這是德國第一次主辦世博會,恰逢一個世紀的終結和一個新千年誕生的重要時刻,在新世紀的門口,漢諾威世博會面臨著來自國內和國際的雙重壓力。東西德統一後出現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以及全球環境惡化的現狀,使世博會再次承擔起解決人類文明所遭遇困境的神聖使命。

  漢諾威世博會國際聯絡主管格奈迪希表示, 2000年,正值兩個世紀交替的時刻,漢諾威舉辦世博會。當然要有所創新,人們對此也都感覺到了。

  上海交通大學王方華教授認為,當時東德和西德合併,德國經濟有點往下衰退,而世界又對德國産生了很多疑慮,究竟德國經濟怎麼樣了?德國合併以後還是不是一個經濟大國,人們都産生了很多疑慮。而這個時候漢諾威提出要舉辦世博會。

  不過,反對世博會的聲音也同時出現了,不會市民提出,東西德統一之後,大量資金投入重建工作中,而世博會新場館的建設將加重國家與地方的經濟負擔。

  德國漢諾威市市長魏爾表示,最後把這事交給市民來決定。民意調查的結果是微弱多數同意舉辦。在這次調查後再也沒有爭論了。

  關於漢諾威到底該不該舉辦世界博覽會的爭議暫時平息,世博會的準備工作就此開始。這次世博會的主題是:“人類 自然 科技:一個誕生中的新世界”,但是,如何通過世博會構築這個新世界,卻是一道還在等待破解的難題。

  1992年,《從搖籃到搖籃》一書的作者,前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威廉麥克唐納與德國化學家邁克爾布朗嘉特,共同為漢諾威世博會撰寫了“漢諾威原則”,它的核心是“設計服務於可持續發展”,這個原則應答了人類21世紀在環境方面所面對的主要挑戰,提出了人與自然在可持續的條件下共存的觀點,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從搖籃到搖籃》作者麥克唐納表示,我們提倡從搖籃到搖籃,而不是從搖籃到墳墓。能源要取自大自然,比如太陽。水應該來自乾淨而健康的系統。我們要用公正、平等的方式對待自然。我們在設計上也要改變,將那種破壞性的大批量生産,轉化為不損害資源的可迴圈利用。

  《從搖籃到搖籃》的另一位作者布朗嘉特表示,其實這個想法對於中國而言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想法。他也在中國工作過,也知道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在中國傳統中,是將更多的物質帶回到迴圈圈中。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曾經説過,搖籃到搖籃同迴圈經濟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東方和西方都能以共同的方式獲得新的發展。

  上海交通大學王方華教授説,人們如何善待自己,善待自然甚至要對後人對未來負責,這是一個既嚴肅又現實的命題。威廉麥克唐納他在這樣一個歷史時期提出了這麼一個對人類發展,在歷史時期對人類發展提出了一個既挑戰又深刻思考的問題,那是非常有價值的觀點。

  美國哈佛大學物理系加裏森教授認為,可持續發展確實是我們的唯一選項。我們不能以毀壞地球為代價,來換取我們自己在今後10年20年或50年裏生活水準的提高。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我們必須找到一種方法,既讓每個人都有飯吃、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同時又不毀壞我們這個星球。

  1993年10月,漢諾威世界博覽會總體規劃正式開始,遵照“漢諾威原則”,規劃者鄭重聲明:“不建造任何在世博會後無用的東西”,避免以往在其他地方曾經出現的世博會場在閉幕後成為一片“廢墟公園”的結局。

  漢諾威世博會總規劃師施佩爾表示,在漢諾威所規劃和建造的都是後來可以加以利用的。而這對漢諾威、對整個地區也産生了好的效果,對公共交通、基礎設施、高速公路和城市風景等方面産生了影響。

  “不是像我們想像當中的就是造一個非常漂亮的場館以後一直給大家留下一個紀念,漢諾威就告訴你,我們這個到世博會結束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拆卸掉了。而且這個拆卸呢其實帶有很大的智慧。” 上海戲劇學院余秋雨教授表示。

  漢諾威的支柱産業是展覽業,展館星羅棋佈,在有限的城市空間中,為一次為期半年的世博會再增加新建築,可能會帶來一系列問題。麥克唐納與布朗嘉特提出,充分利用城市中原有的展館,加以功能改造,只建造極小比例的新館,並充分考慮到世博會結束後的利用。

  德國漢諾威展覽公司董事顧橋提出,這些建築原先就存在了,世博場館的其餘部分我們也在最初就開始注重,為世博會建造怎樣的場館,同時也能為這些場館提供後續利用的可能性。

  德國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被公認為是“可持續發展”重要思想得以奠定的里程碑,在世博會主題公園的“21世紀”展廳,設計者根據倫敦城市研究中心的一項報告,選擇了德國亞琛、塞內加爾的達喀爾、巴西的聖保羅和中國的上海四個城市,以當時的城市發展狀況為基礎,對這些城市的未來和現狀進行了一番別開生面的比較,表達了設計者的憂慮,也給出了建議。

  上海世博會總規劃師吳志強表示,主要的擔憂都是在這幾個方面,一個是交通,一個是貧困,一個是對今天城市裏面的污染三大問題,基本上都在擔心這三大問題。

  設計者通過城市發展中正反兩個方面的對比告訴人們,未來難以預測,但未來可以設想,未來是掌握在當代人手中的。展覽警示人們,要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有時候,甚至要退讓。如果不立足於“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發展計劃,21世紀的社會將會陷入災難的境地。

  原國際展覽局主席吳建民表示,漢諾威世博會給這個城市,給德國給世界留下的推動人類去如何使人類自然技術和諧相處,構建一個大家都能夠和諧相處的世界。這是它對世博會的貢獻。

  聯合國副秘書長蒂貝瓊卡認為,可以看一看漢諾威世博會之前和之後的世界。在漢諾威世博會之前,有誰會談論環境改善、環境投資、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變化的話題呢?漢諾威世博會起到了一種推動作用,把世界引向了更好的發展方向。 《百年世博夢》提供

編輯:鄭業臻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