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歷屆世博總攬

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世紀之總

時間:2009-05-06 13:29   來源:世博網

  1900年4月,巴黎萬國博覽會開幕,這是巴黎第三次舉辦博覽會,也是人類歷史上的第9屆博覽會。參觀者達4000萬人,多於歷屆博覽會。

  在這次被稱為“世紀之總”的博覽會上,展示了西方社會在整個19世紀的技術成就,同時介紹了移動人行道和地下地道,但最受歡迎的展品來自英法殖民地,異域風情的小玩意蓋過了工業文明的驚奇。

  30年不戰的寧靜,加上海牙和會的締約,歐洲人的歡歌繼續唱下去似乎是上帝的安排。和平和發展滋潤著歐洲,這股暖流也透過大西洋的懷抱,傳遞給新大陸同樣的資訊。

  比鄰而居的亞洲怎樣呢?

  一海之遙的非洲怎樣呢?

  在亞洲,歷史悠久的中國河山破碎。同樣悠久的印度,數百萬饑餓的人正等待死神的召喚。飄浮在太平洋中的菲律賓浮沉不定,美國牛仔在擊潰西班牙人後,將繼續奴役菲律賓。在非洲,先來的布爾人和後來的英國人在南部角鬥。同時,經歷了20多年爭取自由的抵抗後,蘇丹的自由被自由主義的英國關進黑暗。亞非的世紀之交,劫灰飛揚,淒風苦雨之際,繁榮的超渡天音難聞。

  工業文明普照整個歐洲和新大陸,轟鳴的機器聲響徹雲霄,人類解決的腳步卻是西方日出東方雨。

  在這個西方人最自豪的時期,又有兩個重要領域的革命産生了百年不絕的影響,一個在心理學領域,一個在物理學領域。

  1904年,弗洛伊德發表了《論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4年前,他的著作《釋夢》為世界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觀察人的方式。他通過日常生活中人的心理狀態説明人的行為方式,結果“擾亂了世界安睡”,他對“人類本性”的新解説震撼著世界。他在人的“潛意識”世界中揚帆探險,離經叛道的駭世之言使其遭到排斥,但其學説講述了人病態的一面:人最該警惕的是自己,否則人會為自己和文明付出巨大代價。他的學説無可否認地成為20世紀關於人的最重要的學説之一。弗洛伊德算得上一個在繁華中見著危機的人,但他的見解在“繁榮的危機”中是令人討厭的,沒有人去理會他的警告。

  在這個繁榮的世紀之初,人們有了飛機、汽車、無線電通訊,如果説這些發明是19世紀基礎科學順理成章的瓜熟蒂落,那麼發生在世紀交替之時的另一次科學革命確確實實是爆炸性的了,它又一次改變了自然世界和人類世界的秩序。這次革命是物理學領域的革命,現代物理學就是在這場革命中奠定基礎的。

  飛機、汽車、內燃機、電燈、電報、電話,它們共同的母親是經典物理學,在19世紀末,這門龐大威嚴的學科已是一座壯麗的宮殿,無數巨人的光輝和發明的神異使它的完美舉世公認。就在這座宮殿最輝煌的時候,它的解説一切的威權受到挑戰,危機出現了。

  破壞這座宮殿的是電子、X射線和放射性。在這個超越光速的世界中,經典物理學失明瞭。

  人們曾經認為原子是不可分的最小的物質微粒,但1897年英國傑出物理學家湯姆生發現電子:原來原子是有結構的。

  在此兩年前,德國物理學家倫琴已發現了一種奇妙的射線,它幾乎可以穿透一切物體,“隔物窺秘”,倫琴把它稱為X射線。

  在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耳發現鈾元素具有放射性。巴黎的居裏夫婦十分重視貝克勒耳的發現,他們檢驗所有已知元素及其化合物。居裏夫人發現釷和它的化合物,也會發出貝克勒耳發現的那種放射線,她確認,這種放射線來自原子的內部,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發現。同時,她推測他們用於實驗的瀝青礦中還有一種放射性比釷更強的元素,在1898年6月,他們發現了這種新元素,作為對波蘭祖國的紀念,居裏夫人把它定名為“釙”。在把釙提煉出來後,意想不到的奇異又發生了,提煉後的黑色粉末仍有放射性,而且即使在不純粹的狀態下,它比鈾的放射性也要強900,這就是“鐳”。

  同倫琴一樣,居裏夫婦放棄了專利權,他們認為專利保護是同科學精神相悖的,居裏夫人説:“鐳不應當成為任何人的發財致富的工具。鐳是元素,它屬於全世界。”

  在這次物理學革命中,誕生了相對論、量子力學,新的學科層出不窮,如天體物理學、宇宙學、量子化學、生物生理學、分子生物學。它在運用上成就巨大,原子能、半導體、鐳射、超導、遙感、航太技術就是從這張産床上誕生的。

編輯:鄭業臻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