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時評

從年度文化符號看中國表情:讀出自信奮進與率真

時間:2010-10-25 14:24   來源:中新社

  中新社北京10月20日電 題:從文化符號看中國表情

  中新社記者 朱沿華

  2010年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是什麼?中國網民在日前的一次網路調查中給出了答案——上海世博、國産電影與80後。

  用一次網調結果註釋中國文化難免以偏概全,但透過三個簡簡單單的關鍵詞,人們還是不難讀出當代中國自信、奮進與率真的生動表情。

  5月1日華麗揭幕的上海世博會再次使中國成為世界的中心。川流不息的近七千萬中外遊客在那裏不僅僅看到了“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未來圖景,更親身領略到“中”與“西”的碰撞、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開放的中國以其特有的寬廣胸襟笑迎世界文明。愛爾蘭總統瑪麗麥卡利斯的話“上海世博是一個分享人類智慧的平臺”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

  時光如果倒退三十年,蛤蟆鏡、喇叭褲曾輕輕鬆鬆地擊潰中國人的審美防線,紛至遝來的西方學説與思潮更曾使一代學子陷入迷茫,“崇美哈日”甚至一度成為最時髦的標簽……好在這一切都已成為昨日黃花。在走進書店便可尋覓到全球最新的學術論著、輕輕點擊鍵盤便可覽盡全球風雲的今天,中國紅再次成為國人最追捧的亮色,國學熱紅遍大江南北——上海世博折射出中國融入世界進程中不斷積累的自信與從容。

  201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日前發佈的《“十二五”期間中國電影産業黃金五年發展戰略報告》為中國電影業描繪出一個異常絢麗的前景。

  如果是十年前,這樣的大膽預言恐還難逃“癡人説夢”的猜忌,但今天已沒有人會懷疑中國電影産業所擁有的這種巨大潛能:隨著《建國大業》、《喜羊羊與灰太狼》等國産電影在票房上的一路飄紅,2009年中國電影票房達到9.06億美元,位居全球第8位。而2010年前三季度票房已超去年全年,全年票房將首次突破百億元人民幣大關——中國電影經濟已經具備了與世界強國對話的實力。

  若將電影産業的飛躍發展視為中國文化産業迅猛發展的縮影,那麼文化産業在全球經濟不振背景下的逆勢而上則為中國社會文化的蓬勃發展寫下一個華麗的注腳。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的提升使中國民眾的精神訴求從未像今天這般強烈與多元,隨之而來的是文化藝術創作熱情的高漲。這就難怪文化部長蔡武會感嘆,中國文化進入歷史最好的發展時期。

  21世紀進入第二個十年,因 “小皇上”的標簽而備受爭議的80後開始步入“而立之年”,逐漸成為社會中堅。這些看著日本動畫、吃著美國快餐、穿著韓國潮服長大的年輕人根本無從理解“八億人民八部戲”的文化困窘。他們用搜索引擎取代長輩權威,通過微博直抒胸臆,既不壓抑自己的真實情感,也不隱瞞自己的是非判斷。他們開始變得不再年輕的臉龐則日益成為中國形象的代名詞。

  2008年,美國《新聞週刊》也曾根據網民的投票評出中國20大文化符號。其中,漢語、北京故宮和長城分列前三甲,蘇州園林、孔子、道教、孫子兵法、兵馬俑等緊隨其後。中美兩份榜單也許可以給世人帶來更多的思考——當旁觀者將視線停留在昨天的同時,是否已遺漏了中國當下最鮮活的表情?(完)

編輯:楊永青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