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時評

兩成地區運用低碳 上海可從汽車城市轉為綠色

時間:2010-08-31 14:27   來源:人民日報

  如果把日曆翻到2010年年初,相信絕大部分國人對“低碳”一詞還很陌生。而現在,很多百姓在出行、消費、享用空調時都忍不住想起“低碳”二字——上海世博會的召開,對在中國普及低碳理念功不可沒。至少,對已經走進世博園的4000多萬遊客來説,走出來心頭多出一個沉甸甸的詞:低碳。

  從建築、展覽,到運營、管理,世博園區是低碳理念和多元技術的全方位展示區。園區路基材料、公交大巴,“一軸四館”的迷人夜景,以及每一個場館,都無一例外包含低碳技術或者理念……

  在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在國內,旱災、洪災、反常暴雨與酷熱等壞消息不斷傳來,走在展示未來低碳美好圖景的世博園,我們迫切地想探尋:這一屆以“低碳”為主旨之一的世博會,能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

  世博綠色出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群眾性低碳運動,正讓人們自己體會“低碳”。 在世博園的“天下一家”展館、荷蘭館(網上荷蘭館)、芬蘭館(網上芬蘭館)、盧森堡館(網上盧森堡館)等,持“世博綠色出行交通卡”,就可走綠色通道參觀。通過全球首款含碳指標的綠色交通卡,抽象的“抵消碳足跡”概念,就此變成每一個人的生活行為。可喜的點滴,俯拾皆是。甚至有專家預言,上海如果有20%的地區能夠運用來自世博園的低碳技術,低碳城市就會應運而生。

  不少專家從世博會得到啟示,建議跳出傳統思維,結合“十二五”規劃,儘早制定城市長期低碳發展規劃和低碳發展路線圖;採用“碳排放”情景分析作為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基本依據,規劃一個節能、低排放、低碳的城市……

  比如,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了“汽車城市”式的城市規劃,道路越修越寬,擁堵卻變本加厲。從低碳發展城市規劃出發,街道應該更加緊湊,服務設施密集,利於自行車和步行。城市中心應以公共交通為主導,減少私家車使用。從規劃開始減少能耗,改善城市“郊區化”的外貌,拉近人們和街區的距離,也讓城市人“行走”得更健康,更環保。

  “一切始於世博會”——如果充分利用上海世博會的精神成果,它將成為中國低碳發展的風向標。上海世博不但告訴人們應以何種方式對待環境,對待生活;同時,也向世界展現中國對待環保的責任感,顯示中國改善環境的決心。而數以千萬計的參觀者,諸多國家、國際組織論壇的思想碰撞,對於低碳理念的推廣實踐也將有巨大推動作用。世博會的低碳效應,將深刻地與經濟增長、技術應用、制度創新,乃至大眾認識緊密結合。

  世博會留給上海、留給中國最大的精神遺産,恐怕就是世界最先進的低碳技術和低碳理念。然而,世博會展示的有關低碳的技術和資訊,我們有沒有跟蹤整理?推廣低碳技術的各項政策工具,比如碳交易、低碳技術轉讓、低碳投資、技術創新激勵措施、稅收優惠等,有沒有建立足夠的制度,使之進入千家萬戶?低碳世博的成果,又如何給農村帶來積極影響?政府如何完善機制,推動公眾自願參與碳減排交易,使低碳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

  這些問題都提醒我們,僅僅6個月的世博會是不夠的,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編輯:楊永青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