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時評

臺灣《旺報》:在世博會發現“大中華”概念

時間:2010-08-31 14:23   來源:新華網

 

  上海世界博覽會可看的東西真不少,但是參觀的人潮洶湧,使得熱門場館門庭擁堵,排隊時間動輒三五小時。

  日前筆者進入世博會場參觀,碰到的正是這種情況,因而大部分時間都在觀賞各場館的造型風格,以及領略整個會場的氛圍。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國國家館”和“臺灣館(網上臺灣館)”的相互對應關係。它巧妙地回避了兩岸當前的政治爭議,但仍呈現了雙方間密切的聯繫關係。這個區塊所蘊涵的是一種寬廣的“大中華概念”,堪當兩岸關係的典範。

  的確,中國館(網上中國館)這一帶的佈局形同當前“大中華” 地區的組成結構。中國館和香港館(網上香港館)、澳門館(網上澳門館)連成一氣。至於臺灣館,則隔著一條街(人行高架橋),與中國館毗鄰。那條“街”像臺灣海峽, “隔開”兩岸,但卻沒有“隔離”。參觀者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中國館和臺灣館幾乎都在同一個畫面裏。尤其站在“世博軸(網上世博軸)”的開頭處眺望,兩個館是頭尾相連。這種“隔而不離”的安排,只有用“大中華”一詞才能貼切形容。

  另一方面,臺灣館所屬的分區是“亞洲展區”,它的同區近鄰有尼泊爾館、印度館、沙烏地阿拉伯館。臺灣館因而和這幾個館列在同一個路牌之中,也彰顯了這次上海世博會對兩岸問魎的寬廣處理方式。

  從這個角度看,臺灣是國際社會的一員。但往背後看,臺灣又是“大中華”家庭裏重要的組成部分。

  這兩個角度如果有矛盾的話,人們不妨用積極的想法,把矛盾“正反合”,而使臺灣可以定位為“一個全球化的大中華成員”。這樣的定位相信可以獲得兩岸大多數人的認同。

  無論如何,“大中華”的概念似是解決兩岸問題的好辦法之一,而且,第一階段可先在經貿上整合成“大中華經濟體”。這樣的講法並非沒有道理,因為,無獨有偶,同樣在日前舉行的《旺報》“兩岸和平創富論壇”會上,也有大陸來的重量級學者提出了相似的概念。

  最具代表性者為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在《旺報》舉辦的“兩岸和平創富論壇”演講中提出了“大中華”的發展趨勢。

  從上海世博會場到臺北的《旺報》論壇,都可以感受到“大中華”正在成形及發展的腳步聲。因此,政府有關當局也許可以開始大力倡導“大中華”的概念,使它逐步取代“兩岸',成為未來臺灣、大陸雙方關係發展的指針。“大中華”的概念將比“兩岸” 概念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編輯:楊永青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