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上海世博會法國館網上法國館三維動畫圖

上海世博會韓國館網上韓國館
“世博很精彩,你們來了嗎?”伴隨強大宣傳攻勢的上海世博會開幕兩月,人氣越來越旺,揮舞著小旗的旅遊團隊不斷為世博園區送來洶涌人潮,單日觀眾人次屢屢突破50萬。但正如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主題演繹部部長季路德所說,世博會不是一個旅遊項目,追求的不是熱熱鬧鬧的場面,普通觀眾的興趣點以及對世博理念的正確理解,直接關係到世博會長遠價值的實現。在“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傳統世博理念中,理解是第一位的。而上海世博會在“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下,所展示的人類為推進城市文明,解決城市發展難題做出的種種努力,有多少能為普通觀眾所理解?作為科學理念的播種機,上海世博會最終將播下怎樣的種子?(《半月談內部版》2010年第7期)
環保:多角度的收獲
“這個裝置展示的是水資源的珍貴性。”在上海世博會主題館(網上主題館)“城市地球館”,一位女大學生內行地向朋友介紹一座造型很酷的環保主題裝置。她的朋友禁不住稱讚:“用這個宣傳環保真有創意!”在城市地球館的核心展廳,一個碩大無朋的投影地球緩緩轉動,所展示的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觸目驚心,許多人在黑暗中駐足觀看,陷入沉思。
其實,不僅是環保主題展館,環保的理念已經滲透到上海世博會的每一個角落。觀眾看到的各種文字、影像、裝置傳達的環保信息,直觀而清晰,如蒙特利爾案例館展示的“環保亦酷”活動,將藝術與環保融為一體。觀眾們用身體感受到的各種環保設施帶來的好處,更是數不勝數:世博園區內提供的直飲沙濾水,使許多觀眾不再攜帶高耗能的瓶裝水;貫穿園區的世博軸(網上世博軸),不僅為觀眾帶來遮陰清涼,更有收集雨水的功能;園區內各種交通工具大多使用低碳能源,用環境友好的方式將觀眾送往四面八方。
“低碳,低碳,還是低碳!”在世博會新聞中心,一位記者在談到自己的報道選題時笑著說。這也難怪,低碳環保是上海世博會最突出的理念之一。主辦方為此出臺了《低碳世博總體方案》,以全面實踐低碳式發展、充分展示低碳成果、廣泛傳播低碳理念為目標,將世博園區打造為一個低碳環保的宣傳陣地。
在丹麥館(網上丹麥館)內,一條盤旋上下的自行車道、免費使用的時尚自行車裝備吸引了眾多的遊客。一位年輕的母親帶著苦笑說,自己的孩子好不容易進了世博園,卻哪里也不去,就在這里騎了一天的自行車!低碳出行的理念,就這樣悄然滲入人們的心靈,融入人們的生活方式。
如果說普通觀眾是被世博低碳環保的氛圍所同化的話,一些特殊的觀眾則是主動來尋求城市發展的環保解決方案的。據報道,國內許多地方政府官員均來到世博園參觀,他們流連時間最長的,恰恰是多少被普通觀眾忽視的城市案例館展區。在那里,他們希望能取到解決城市發展難題的環保真經。
創新:全方位的震撼
100多年前,最初接觸世博會的中國人將之稱為“炫奇會”,各種聞所未聞的科技發明極大地震撼了剛開始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時至今日,展示科技創新仍然是世博會的宗旨之一,對人類永無止境的創新精神的發揚使世博會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之一。
觀眾進入世博園,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建築的創新。西班牙館和英國館因為其獨特的設計贏得了2010年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國際建築大獎;意大利館利用新型建材,打造了一棟半透明的建築;而冰島館內通過燈光照射,讓參觀者產生視覺誤差以為是一間冰屋。
進入展館,通訊、影像等現代科技打造的展示內容,更使每個觀眾感受到科技的神奇。在瑞典館,觀眾自己的手機打開藍牙功能後,會自動成為展覽的指南;在泰國館,一個佛教金剛造型的機器人不斷搖頭晃腦,和電影中的虛擬人物對話,為觀眾導遊;在上海汽車館,觀眾在模擬汽車座椅上觀看未來城市的汽車生活,身臨其境的感覺不時激起一陣陣驚聲尖笑。
“太好玩了!”作為好奇心最強的群體,孩子們成了世博園里最快樂的人。他們在感受科技創新帶來的衝擊之余,也在心里播下了科學的種子,激發起未來的科學夢想。15歲的陜西小姑娘李丹丹在日記中寫道:“在中國館,我看到了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我覺得現在的科技進步很快,我要努力學習,才能跟得上時代。”
對成年人來說,世博會用創新理念打造的城市未來圖景充滿吸引力。61歲的陳桂寶是來自江南水鄉周莊的一名農村婦女。隨著周莊旅遊業的迅速發展以及城鎮化進程加快,陳桂寶一家已沒有土地,她的老伴加入了城鎮服務行業行列,而她每月則可從鎮里領取社保。“世博園可能是一個最新最好的城市,今後一二十年,我們是否也能生活在這樣的城市中呢?”陳桂寶說。
上海世博會努力探索著一條符合人類需求的未來理想城市的發展道路。它在探索中發揚的創新精神,無疑將為國人留下一筆長久受益的精神財產。
和諧:深層次的感悟
作為世博會的傳統理念,“理解、溝通、歡聚、合作”,顯然凸顯了一個和諧的主題。這樣的主題,更多地通過文化來展示,那就是多元文化的和諧共存,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發展。和諧世博,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更激發人們對經濟、社會、文化的和諧發展產生深度的思考。
41歲的熊繼文是福建廈門“鼓浪神韻”舞蹈團的團長,也是一名考察世博會文化活動的專業觀眾。作為第一支進入世博園區的演出隊伍,這個團通過音舞結合的南音、街舞形式的戲醜、芭蕾演繹的茶文化等全新的節目,拉近了古老的閩臺民間文化與現代城市觀眾的距離。熊繼文說:“世博會承載著人們對未來更加美好生活的期望,各個參與方都以自身的不懈努力為世博會增添光彩,值得我們懷著一顆好奇心細細品味。”
世博園區的國家館區總是吸引著最多的人流,這里是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的大花園。中南美洲聯合館的許多國家展現了引以為傲的瑪雅文化和印第安文化,亞洲許多國家則顯現了傳統宗教文化與當代世俗文化相融合。摩洛哥、尼泊爾、意大利等展館專門從國內請來手工藝人現場表演,讓人看到依然鮮活的傳統工藝。人們參與其中,樂而忘返。
當然,上海世博會為人們帶來的理念衝擊還不止這些。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認為,上海世博會稱得上是由當今世界最聰明的頭腦、最優秀的建築師和最強的財力共同完成的一部以城市為主題的教材。鑒于中國首次舉辦綜合類世博會,絕大多數民眾對世博會比較陌生,應將世博會作為開啟民智、向世界學習、鼓勵創新創意的“全民大教材”,特別應注重從來自全世界的多元優秀文化中汲取養料。(記者 吳宇湯麗蓉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