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戶”,不是指一萬戶人家,而是一個人的名字——你聽説過“萬戶飛天”嗎?
走進太空家園館,一部3D電影《萬戶飛天》似乎成了科普掃盲教育片,讓越來越多中國人第一次知道了萬戶這個名字,正如影片中那段意味深長的話:“一個中國人,進行了人類第一次利用火箭飛天的探索,這個人叫萬戶,他的精神,指引著人類探索太空,直到今天。”
在長14米、高6米的銀幕上,8分鐘的電影開場:一個現代化的航太城裏,火箭即將發射,升入太空的一剎那,一顆巨大金蛋破裂,一把太師椅墜入人間——萬戶登場了。與現代化科技設備不可同日而語的是,萬戶身處原生態的院落裏:第一次,萬戶把10個爆竹綁在坐的椅子上,點燃引線,“轟”一聲,萬戶的臉燒黑了;第二次,他再次增加爆竹數量,結果一頭撞在樹上。旁邊的小猴子吃著“火箭”撞樹後散落的桃子,“嗤嗤”地譏笑萬戶的舉動,而萬戶則繼續仰望天空,眼神中透著執著,一次次堅定地將爆竹的引線點燃……終於,萬戶借助爆竹的推力飛了起來,並隨著爆竹絢爛的煙火升天,但萬戶卻再也沒有回來,而是跌入深深懸崖……
影片的藝術演繹來自真實故事。太空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14世紀末期,明朝人萬戶把47個自製爆竹綁在椅子上,坐在上面,雙手舉著大風箏,試圖飛上天空,不幸“火箭”爆炸,萬戶為此獻出生命。就這樣,萬戶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火箭載人的飛行試驗。
太空家園館解説員李利亮本身就是一位航太工作者,對萬戶早有耳聞,“在我們從小到大的歷史課本中,幾乎沒有提到過萬戶,對他非常陌生,反而是女媧補天、嫦娥奔月的傳説卻人盡皆知。”他告訴記者,萬戶雖為飛天“始祖”,但是發現他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西方學者的考證。上世紀40年代,美國火箭學家在書中提到萬戶,蘇聯、德國、英國等國的火箭專家的著作中,也提到了這件事。為紀念萬戶,月球表面一個直徑52公里的隕石坑還被命名為“萬戶撞擊坑”。
雖然萬戶沒有品嘗成功的滋味,但始於萬戶,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從未停止。李利亮指著一個以1:4比例做成的高倣真“嫦娥三號”著陸器的模型,“在它的腳下,是‘嫦娥一號’撞擊月球表面時,拍攝到的月球表面照片。‘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可謂‘嫦娥三號’的先頭部隊,‘嫦娥三號’將在2013年發射,與嫦娥一號、二號只是繞月飛行不同,嫦娥三號將會在月球著陸,定點觀察90天,把照片傳到同步衛星,再傳回地球。”
在萬戶的飛天夢想變成現實後,當代人繼續憑藉豐富想像力和科學精神繼續做夢——探索天空。
在太空館裏就展示著三個“未來戰士”,黃色“能量勇士”將在外太空採集能量,傳回地球使用,幫助人類解決能源危機;銀色“太空衛士”隨時監測隕石和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行蹤,然後發射推力,使得撞擊物偏離原來的軌道,保護地球安全;藍色的“女媧衛士”擔負著修復臭氧層空洞的任務。
人類還將在未來享受到近空間浮空器、天地海救援系統、智慧城市、物聯網等現代化科技成果……這都將通過衛星的資訊傳遞才能實現,而這一切,都是為了人類生活更加美好。
在今年10月1日“嫦娥二號”發射成功之後,更多遊客選擇來到太空家園館,體味太空的奧妙。來自南京的一對老夫婦在一副價值百萬的航太員手套展品前流連,有了這副手套保護,人手能在-110℃到110℃之間活動、工作。“比起萬戶當年用椅子和爆竹,現在的科技發達多了。也許有人會笑萬戶傻,但是萬戶的失敗令人敬佩,因為他面對生死考驗時,作出的選擇體現著一種求知欲和科學精神,歷史會記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