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上海參展前的大鯢“魚王”(本報資料照片)
8月初,經有關主管部門批准,與恐龍同時期、距今三億五千年的動物“活化石”——中國大鯢走出秦嶺,亮相上海世博會陜西館,不少遊客慕名而至。但由於對周圍環境不適應等問題,15條參展大鯢相繼死亡。
人多嘈雜 喜靜大鯢變焦躁
在參展的15條大鯢中,“魚王”是一條身長約1.4米,重約20多公斤的大鯢。大鯢因其發聲似小兒啼,俗稱“娃娃魚”。近幾十年,因環境變化,野生大鯢種群規模不斷萎縮,被列為國家二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
漢中市漁政監督管理站站長楊文傑,也是漢中市水生野生動物保護與發展協會(簡稱大鯢協會)的秘書長。昨日,楊文傑告訴記者,今年7月,上海陜西商會通過大鯢協會,要求組織一批大鯢到世博會陜西館展出。漢中的幾家養殖企業提供了15條大鯢,其中“魚王”為人工繁育,體呈棕色。
具體經辦這次展出的上海陜西商會的陳文友表示,7月27日,15條大鯢亮相上海世博陜西館。
那時上海氣溫近40℃。工作人員每天換水並且一日加三次冰塊降溫。陳文友説,大鯢喜靜,但展館內遊人眾多,十分嘈雜,大鯢明顯受到驚嚇,變得焦躁不安,讓人十分擔憂。
輪流休息 大鯢換班參展
提供“魚王”的是陜西湑水生物開發有限公司,該公司董事長戴銘恒介紹:“‘魚王’體長1.4米,體重21公斤,16歲了。”多年從事大鯢人工繁育的戴銘恒説,大鯢尤其喜好幽暗環境,遊客的閃光燈對大鯢影響最大。他形容説,一旦大鯢受到驚嚇,即使玻璃缸,大鯢也恨不得找個縫隙鑽進去。野生大鯢生長于清靜的幽谷,環境要求陰暗安靜,水溫清涼。水質酸鹼度為中性或弱鹼性,適宜生長的溫度範圍為18~23℃,適宜生存的溫度範圍為-4~32℃。“大鯢去上海時,是夏季最熱的時候,氣溫太高,大鯢肯定會出問題。”戴銘恒説,10月底參展應該會好得多。
楊文傑表示,展館白天有空調,晚上空調關閉,這對大鯢十分不利。陳文友説,為讓大鯢休息,他們每日安排大鯢換班輪流展出。大鯢在陜西館展至8月21日,儘管採取了多種措施,展覽期間還是有9條大鯢相繼死亡。“魚王”是8月21日晚8時許死亡的,次日大鯢撤出陜西館時,僅僅剩下6條較小的,身長約20—30釐米,體重只有幾公斤。
上海參展 大鯢都沒回到家
戴銘恒國慶節假期到上海,在陳文友的住所見到剩餘的6條大鯢。“那幾條魚雖然還活著,但已經得了肝病,眼看著不行了。”在陳文友的一再請求下,戴銘恒帶走了其中5條。陳文友説,剩下的那條于10月10日死亡。戴銘恒處也傳來壞消息,他從上海帶回的5條大鯢,途中就死掉了。
到上海世博會參展的15條大鯢全部死亡,這對養殖大鯢的企業來説是一個沉痛的教訓。
陳文友説,現在10條大鯢冷凍在冰櫃中,他想做成標本捐獻,目前他正在和幾個養殖企業商量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