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動態

文藝演出大放異彩 世博文化“溢出效應”凸顯

時間:2010-09-17 12:44   來源:新華國際

  隨著上海世博會走進後半程,眾多在世博園內大放異彩的文藝演出在世博園外也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無論是在世博園內,還是在國內外的舞臺上,這些演出都持續地散發魅力,為滬上乃至全國文化産業提供了更多的新思路,世博會的“溢出效應”也由此凸顯。

  世博後精彩演出將繼續

  自五月世博會開幕以來,大批園內的精彩節目走出社會,在上海社區、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繼續演出,世博會成了眾多文藝演出活動溝通世界的一座橋梁。其中,專為上海世博會量身打造的舞臺秀《CHA》不僅在園內演出備受歡迎,也很快邁出國門,赴日進行巡演,在日本的15場演出更是獲得了近3萬人的觀眾。而如主題秀《城市之窗》等世博定制劇目也都在尋求走向海外的機會。

  如美國知名舞蹈團“舞動美國”以及“芝麻街”等知名兒童教育品牌,都曾走進新天地社區進行文化宣傳。西班牙國家芭蕾舞團、德國漢堡樂團、芬蘭《呣咪海島曆險記》、日本《優人神鼓》等參展國團體或節目更計劃在世博會演出後,繼續赴長三角等全國各地演出。而印度、沙特、柬埔寨等傳統歌舞表演團體,日本瀨戶貝九合唱團和日本“CoFesta in Shanghai”系列文化活動則已經計劃參加2011年杭州“西湖博覽會”和“休閒博覽會”的演出,韓國“黑鼓藝術團”更是獲邀參加“中國世界石油大會”專場演出。

  世博首演助力名家名團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許多海內外名家名團不約而同地將自己全球巡演的首站,或是首次中國之行獻給世博會。

  據世博局活動部方面透露,首演節目多正是本屆世博會文藝演出的一大特點。各國藝術家創作熱情高漲,來自法國、捷克、西班牙、英國和德國等許多國家的藝術團體都為上海世博會的演出專門創作節目。從著名音樂人譚盾全新改編和創作的 《武俠三部曲》,到英國國家芭蕾舞團與上海芭蕾舞團聯手創作的芭蕾舞劇 《愛有多重》,世博園內的觀眾不僅看到了海內外的頂級演出,而且很可能是全世界粉絲之中最早“嘗鮮”的。同時,部分未能趕上“世博班車”的演出也選擇在世博會期間來滬,如與世博會失之交臂的日本頂級團體SMAP,就將於10月在上海獻上他們的海外首演。

  不僅如此,許多國家的知名團隊,為了世博會甚至不顧所謂 “出場費”,分文不收也要獻演世博。在他們眼中,在世博會獻上自己的中國處子秀,不僅提升了演出本身的“含金量”,也為進一步走進中國市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八月末唱響浦西城市廣場的西班牙的頂級搖滾樂隊Fito &Fitipaldis就是這樣的例子,在西班牙本國開辦巡迴演唱會時幾乎是一票難求的Fito& Fitipaldis,在接到西班牙館的邀約後就爽快應約,將其首次亞洲之行獻給了上海世博會。

  創新節目推動文化産業

  世博園內的節目在大放異彩的同時,甚至為上海乃至全國的文化産業填補了某些領域的空白。其中,本屆世博會專門推出的排隊等候類節目就是世博會歷史上一大創舉。這一類節目形式在國外已是一個基本成熟的産業,但在國內卻比較稀缺,包括彩繪、運動、舞蹈等創意表演幾乎非常罕見。

  業內相關人士表示,在一般國人的理解中,演出就一定要有舞臺、音響和燈光等一系列設備,可實際上,解放前很多老藝人們都是當街就演的 “街頭藝術家”。因此,此次上海世博會的“城市廣場藝術節”以及旗下總計3000余場街頭藝術表演,無疑是讓國內的街頭表演家找回了自己的傳統,這對未來街頭表演在國內各大城市的推廣很有裨益。

  世博園內也涌現出了大批具有創新理念的節目,為文化産業的發展提供了諸多理念上的思考,可謂是産業創新的先行者。比如在省區市活動周上,匯聚了百老彙音樂劇專家與內蒙古非遺 “呼麥”傳人的音樂劇 《心之戀》,以及結合傳統與現代的雲南民族服裝秀等,都為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新聞晚報)

編輯:徐維彬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