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動態

求職公寓住7成世博遊人 外地學生:工作不好找

時間:2010-08-17 13:34   來源:新華國際

  在這個找工作的旺季中,上海絕大多數求職公寓內的住客卻並非是大學生。記者近日從市場上調查獲悉,世博遊客成為求職公寓內短租人群的“主力軍”,部分比例甚至超過了7成。一些公寓的負責人坦稱,“世博機遇”雖然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但大多並不符合外地來滬學子的需求,這也是造成他們“大撤退”的主要原因。

  遊客享受求職者優惠

  “我來上海看世博,能不能住在你們這?”類似這樣的問題,在諸多求職公寓線上訂房的網頁上不斷出現。廉價、離地鐵站等交通樞紐較近,這些都成為吸引世博遊客的主要因素。

  “今年,我們公寓內的住客首次出現了這種倒挂的現象。”在滬擁有多家門店的某旅社市場部負責人告訴記者,自開業以來,求職公寓內的住客始終以外地來滬大學生為主,然而今年卻出現銳減,目前還不到3成。“70%的客人都是因為世博來滬遊玩的遊客。”

  在其他求職公寓,情況同樣如此。為此部分求職公寓乾脆推出了“世部落格房”等,專門吸納這些短租客。

  然而,耐人尋味的是,幾乎所有求職公寓的設立初期時都曾立下“室規”,其中一條就是住客必須出具身份證及學歷證明,但現在這條規定基本遭遇“無視”。記者曾以一位世博遊客的身份諮詢了多家位於徐家匯、上海南站等處的求職公寓,得到的回答都是“只要帶身份證就可以入住。”

  外地學子意外“大撤退”

  即使是很有經驗的求職公寓負責人,在5月之前都沒有預料到,今年的外地來滬“求職大軍”來得快,居然“退潮”得也如此之快。

  “當時樂觀的判斷是世博會的召開,將帶來大量崗位的‘泉涌’,因此在5月之前,大批外省市求職大學生紛紛提前預訂床位,希望能借此東風,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一位求職公寓的“CEO”如此回憶道。

  然而,職場顯得慷慨而又十分現實,大批的職位的確出現在這些學子面前,但基本都是以服務業、物流業等為主的中低端崗位。

  本市某求職公寓曾不止一次組織過企業進場招聘,結果讓組織方覺得“不盡如人意”,這些最高薪資2000-2500元的工作,遭到的是“住客”們“禮貌性拒絕”,達成意向並上崗者寥寥無幾。在長久的等待後,不少求職者開始失去耐心從而“撤出”,並計劃到“金九銀十”時再重返試試運氣。

  心態還是主要原因

  “今年的工作不好找。”在採訪中,不少住客如此表示。

  “在他們心中,重要得是一份好工作,而不是一份工作。”某求職公寓負責人直白地指出。讓她鬱悶的是,一位來自武漢的大學生曾向她“吐露真言”───只要有份工作,哪怕2000元也幹了。第二天,該負責人真的幫他推薦了如此薪水的崗位,結果對方楞了下,給了她的回答是“沒想到2000元的工作説來就來,那我再等等,説不定更好的機會明天就到。”

  記者採訪了解到,在這些住客中,“性價比論”非常流行。不少外地來滬大學生認為,關鍵是看每月“存多少”。“上海比起外地開銷更大,2000元的月薪最多收支平衡。如果這樣,那還不如回老家找一份1500元的工作。”

  留下來的,都是“兵蟻”

  求職公寓有一個頗為恰當的稱謂───“蟻穴”。就如同螞蟻般忙碌,在這,每天都有人從這走出,無論失落著或是興奮著;在這,每天都有人入住,只有一種共同感覺,就是憧憬。

  每一個求職公寓,都能被住客們演繹出一段傳奇:比如,誰誰誰在兜裏只剩一張回家火車票的錢時,收到了一份500強的意向來函;還比如,誰誰誰只住了不到一個星期,卻帶走一份年薪數十萬的工作崗位。

  這些傳奇,激勵著或是刺激著裏面的每位住客。在這裡,不言放棄是傳統,儘管最後不少人還是不得不默默離去。

  “兵蟻”,這是住客們的一種“自嘲”。

  “兄弟”間的“自私”

  “我們是兄弟。”飯桌上,高俊似乎略帶醉意拍著旁邊的“室友”肩膀對記者説道。

  這家小飯店,開在杭州路上一家求職公寓旁,儘管它的口味實在不敢恭維,但勝在便宜。水煮魚18元,椒鹽排條8元,炒一個素菜最便宜才3元。於是,這裡就成了公寓裏住客聚餐的常去場所。作為一位入住的“新人”,記者按照慣例需要請室友吃飯。

  “兄弟”,是記者在這裡聽到最多的話。雖然來自五湖四海,但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崗位而聚在一起,稱兄道弟變成了非常正常的事。就算是再陌生,一兩天就可以“自來熟”起來。

  他們會在一起吃飯,會在一起聊天、會在一起交流求職的心得,但是“兄弟”們也有屬於自己的隱私。

  記者就親眼目睹了一幕:當一個電話響起時,接聽者沒説幾句便馬上起身走了出去。高俊對此見怪不怪,“肯定是哪個公司打電話讓他去面試了。”

  聽説,在這裡曾發生過如此一幕,有人偷聽了對方的電話,“捷足先登”到府自薦,頂替了這份工作。從此,許多人接電話就養成了習慣,從不會在宿舍裏,而是走到僻靜處。

  “老蟻”們的堅持

  讓記者感到驚訝的是,在這家求職公寓中,有著不少“老蟻”,最多的甚至在這住了4年多。

  “他每次出去的時候,我都和他笑著説‘再見’,結果還真的是再見了。”在和宿舍管理員的聊天中,對方無奈地説道。

  “老蟻”是公寓裏的傳説,很多人都素聞其名,不見其人。據説他每天早出晚歸,宿舍只是一張床而已。

  “每一次跳槽或是被辭退,他都會回到這裡。”一位熟悉他的人透露道,從2006年到現在,4年裏“老蟻”換了十幾份工作,每一次都沒有堅持超過半年,每一次結束後,求職公寓就會成為一個“港灣”。他在這裡歇息,然後謀求另一份希望。

  追求著“兵蟻”精神

  “來了,就不能走。”高俊很看不起那些1、2個月找不到工作便離去的住客,而是對“老蟻”有一種特別的崇拜。

  高俊並沒有找到工作,但他在電話中卻毫不臉紅地對家人撒著一個謊言───説自己每天在公司裏如何辛苦。對此,他似乎並不感到羞愧,“我總是要留在上海的。”

  “不過是要面子而已。”有人不屑地對此評價道。甚至室友“爆料”,高俊用自己打零工的錢來實現“收支平衡”。

  有這樣一件事,這家求職公寓原來的名稱是“白領公寓”,經營者本來想轉換下名稱,卻遭到了一些老住戶的反對。“走出來的時候,我就是白領”,這是最大的理由。

  “要做,就做最強的螞蟻。”那天晚上,在一起聊天中,不知是誰突然喊出了這樣一句。有人馬上上網搜索了一番,嬉笑著指點,“那就做兵蟻吧。”(新民網)

編輯:徐維彬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