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動態

世博呈現創意經濟 “集聚效應”加速地方經濟發展

時間:2010-06-17 15:01   來源:新華網

 

  “根據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描述,全球範圍內創意文化産業和其他方面的工程項目,價值已達1300億美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副總幹事漢斯道維勒近日在上海世博會“城市更新與文化傳承”蘇州主題論壇開幕致辭中稱。

  在國際創意産業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的創意産業已經成為中國重要新興産業之一,也是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發揮著對其他産業的強大帶動作用。

  通過世博,我們看到怎樣的創意?創意産業從創意到産業路有多遠,影響幾何?未來在中國會有怎樣的發展前景?

  世博會呈現世界創意經濟

  “一切始於世博會”是世博會著名的口號。世界上不少最新的科技、理念、文化都始於世博會。人們常説,世博會是創意的舞臺,創新的天地。回望歷屆世博會,創新創意無處不在,蒸汽紡織機、煉鋼工藝、分級葡萄酒、電梯、汽車、電影等等,曾經或者依然改變著我們生活的創新,都是首先出現在世博會上,而後極大地改變了世界,包括人類的經濟發展。

  “世博會若失去創意就將失去意義,正是人類創新不斷地涌現,才讓世博會一屆一屆辦下去。”2010年上海世博會總規劃師吳志強評價文化創意産業在世博會百年傳承中的重要性時指出,對於全國金融中心的上海乃至産業結構改變中的中國來説,文化創意産業對經濟的貢獻更是不容小覷。

  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教授羅伯托格蘭迪説,“現在全世界都知道上海在搞世博會,不僅把上海看做一個經濟城市,而且也是文化城市,所以上海,甚至中國可以借助這個機會,把創意産業搞好,不要把創意産業看做世博會的附件,而是當成這個城市根深蒂固的東西。”

  無論從國家館、企業館、聯合館等造型獨特的世博場館,還是場館內千姿百態的創意展示,創意已經滲透上海世博會裏裏外外:中國館的“鬥拱”造型,寓意天下糧倉;沙特館的外形象徵著阿拉伯神話中的“月亮船”;英國館插滿了6萬根中空、透明的亞克力桿,“幻身”成一朵種子天堂“蒲公英”;名為“2049”的萬科館看起來更像是7個金黃色的巨大麥垛;城市未來館更是讓昔日上海南市發電廠的老煙囪變身為世博園內目前最高標誌物“溫度計”……而各個展館內,圍繞“未來”這個大命題,以及“低碳”的創意理念,通過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現場體驗等多種方式來詮釋,給遊客帶來更多的驚喜與啟迪。

  在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低碳展區內,一部狀似大葉子的環保概念車格外引人注目。這款中國自主研發的新型汽車,不僅外形猶如一片綠色的葉子,還能模擬自然界的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同時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新鮮氧氣,實現“綠色”“負排放”。

  以“葉子”環保車為代表的創新意識只是中國創意經濟發展的前奏。目前,中國各地正致力於推動創意經濟不斷深化。

  “集聚效應”加速地方經濟發展

  “上海世博會將是全球創意人和創意産業的‘奧運會’。世博會上各種創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新産品的交流碰撞也將激發創意人才思維模式的轉變與創新,從而推動創意産業、創意經濟邁上新臺階。創意經濟的發展將進一步推動國內相關産業的升級。”全國政協副主席、經濟學家厲無畏強調,在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以文化和創意為核心的創意産業發展規模,已成為衡量一個城市綜合競爭力高低的重要標誌。

  據不完全統計顯示,截至2009年底,江蘇共有64家各類文化産業園區,4個國家級動漫産業基地,7個國家級、18個省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浙江省圍繞杭州、寧波、溫州等中心城市形成數個文化創意産業集聚地,全省已有18個創意園區,3個國家級人才培訓基地。

  另據統計,截至2009年10月,上海市正式註冊的創意産業園區達到81家,入駐企業超過4000家,總建築面積250萬平方米左右,相關從業人員已達8萬餘人,累計吸引了近70億元社會資本參與集聚區建設。創意産業增加值從2004年的493億元增至2008年的1048.75億元,年均增幅20%以上,佔全市GDP比重從5.8%提高到7.66%。

  在當前由上至下力推創新型經濟發展的中國,以文化産業為龍頭的創意經濟正在成為地方發展的“加速器”。

  全球創意産業之父、首倡“創意經濟”概念的約翰霍金斯對中國創意經濟的發展充滿期待。他認為,許多世紀以來中國就已經是一個創新國家,現在則是繼續在新的文化形式和領域進行創新。如果有願望讓自己的創意“走出去”,並釋放中文的強大力量,那麼中國的創意經濟將發展更為迅速,並産生更大的影響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專家格雷姆埃文斯建議,上海乃至整個中國應充分利用世博會的機會,加快創意産業發展的進程,擴大整個行業的從業人員規模,“最關鍵的就是在世博會結束後還能繼續發展這個産業,使之成為城市的品牌。”

  “無形之手”推動創意産業

  業內專家指出,歐美等國的創意産業是以文化為主體;日韓等亞太國家是兼顧文化和産業發展兩個方面;而中國的創意産業則主要是以産業發展為主體。其主要原因是,我國經濟水準和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階段不同於上述發達國家,仍處於經濟和社會發展未成熟階段。

  “事實上,創意經濟的實質是推動文化産業的市場化,在國際化視野的發展定位下,它會帶來體制上的一些改變。”厲無畏説。

  2009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中國第一部文化産業專項規劃——《文化産業振興規劃》,從政府層面對創意經濟的發展予以扶持。同時,各大城市為了發展文化創意産業,也相繼進行了體制、政策方針上的改進和創新。

  比如,上海市提出“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發展,集中力量辦大事情”;北京市強調“民營國營同臺競爭,多元主體優勢互補”;廣州市則重點堅持市場導向,凸顯産業屬性。以文化産業為龍頭的創意經濟正在成為中國地方發展的“加速器”。

  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上海市創意産業總産出已達3900億元人民幣,而北京文化創意産業佔GDP的比重也已經達到12.6%,在第三産業裏位居第二。

  儘管各地做出了諸多嘗試和努力,然而一些制約創意經濟全面繁榮的瓶頸仍然不容忽視,其中以融資難最為嚴重。多名與會專家認為,因文化創意産業投入週期長、風險大、固定資産相對較小、價值評估難以確定等問題,導致銀行的金融服務“望而卻步”。

  這一問題同樣引起中國政府的高度關注併為此採取措施,使得上述局面在近兩年間有了明顯改觀,包括信貸、股權投資、債券等在內的多種融資模式,開始不斷在産業界出現。目前,江蘇設立了文化産業引導資金,浙江設立了文化産業發展專項資金,上海率先搭建了文化産業投融資平臺。

  而一項旨在從根本上解決文化産業融資難的網路公共服務平臺也於今年5月正式上線,該平臺將整合資本市場各種資源,建立文化産業投融資優質項目數據庫,致力於解決文化企業與資本市場間資訊與資源不對稱的問題。

  股權投資也初步進入創意文化産業。中國外匯業務規模最大的中國銀行稱,其全資附屬公司中銀國際參與發起設立的第二隻人民幣産業投資基金——中國文化産業投資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籌備申請已于近日獲得國家有關部門批復,基金總規模200億元人民幣。

  多位與會專家認為,創意産業是兼具公益性功能和市場化性質的産業,其發展一方面要堅持市場化、國際化,而另一方面,隨著宏觀環境的變化,也要更好地保障其公益性。同時,也應完善商業化操作體系,促進市場體制發育,延展剩餘價值鏈,推動産業鏈向高端環節延伸,提升價值空間,將創意産業打造成真正的高附加值産業。(潘曄 劉巍巍 張展鵬)

 

編輯:楊永青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