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動態

新華每日電訊:城市,如何才能讓生活更美好?

時間:2010-05-10 16:06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過去一週,黃浦江畔的上海世博園吸引了全世界逾百萬遊客的到訪。“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將從黃浦江畔遍及世界每一個角落。

  適逢盛會,“城市”自然成為我們本期“一週談”的主題。

  從本質上説,由商品交換集中地演化而來的城市,是人們生活的一個公共場所,也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公共體。建設這樣一個公共體的過程,既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

  城市因人而美好,但一些城市的管理者卻似乎並沒有弄清楚“城市為誰而建”的問題,比如內蒙古清水河縣。據媒體上週報道,這個年財政收入僅為3000多萬元的國家級貧困縣,不顧家底微薄,啟動了一項斥資60多億元的新城建設計劃,按照建設投資估算表上的數據,該項目僅利息支出一項就需1.2億元,也就是説,即使清水河縣人民不吃不喝,也需要4年才能還清利息。然而,一項旨在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卻最終淪為了不折不扣的害民工程——2008年,這個耗時10年的新區項目以“爛尾城”收場。

  城市的確能夠讓生活更美好,但必須認識到,這種美好的前提是充分尊重生活于城市中的人們,因為他們才是城市的主體。城市建設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遠不是靠“拍腦袋、拍胸脯、拍大腿”就能做好的。如果片面強調擴大城市規模的經濟效益,忽略城市膨脹過程中的社會問題,只講究城市表面的光鮮富麗而忽視內在的建設,必將付出巨大的民生成本。

  5月7日,廣州遭遇了尷尬的“水浸街”——一場特大暴雨之後,全市共發現內澇點118個,水浸改造點再次發生內澇的有29處,而有156個水浸改造點沒出現水浸,部分小區地下停車場被水灌滿,中心城區多個路段積水超過5小時,交通堵塞。這就是只重視“看得見”的高樓大廈、靚麗街景,而“看不見”的無視污水處理系統,只顧面子不顧裏子的後果。

  一個讓生活更美好的城市,註定是開放而非封閉,是包容而非排外,是充滿活力而非用非人性管制“製造”表面“井井有條”的城市。外地人再去雲南省昆明市,如果沒有居住證,就找不到工作,租不到房子。在上周,剛剛結束公示的《昆明市居住證管理規定(草案)》中明確規定,任何單位不得使用和聘用無居住證的流動人口……如此政策,毫無“懸念”地引起強烈的輿論反彈。此前,深圳的“無業人員不清除出去,深圳沒有太平”言論、北京大興的“倒挂”村封閉管理,都是一些令人不安的信號。

  城市建設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一座城市,就是城市人共同雕琢的一件藝術品,有著自身獨特的氣質。無論是古典時期的雅典、羅馬、佛羅倫薩,還是極具現代氣息的巴黎、東京、紐約,都以其自身獨特的魅力征服世界。

  不可否認的是,城市化發展到今天,我國的許多城市都意識到了城市形象的重要性。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我們能看到越來越多的城市形象廣告,不少城市的品牌行銷手段也越來越豐富。但是,正如藝術品品質有高低之分,城市建設的藝術也千差萬別,有些甚至讓人啼笑皆非。

  據上周出版的《中國經濟週刊》報道,山東省陽谷縣、臨清縣和安徽的黃山市,近年間紛紛以“西門慶故里”自居,意欲將“金瓶梅文化”“西門慶文化”打造成城市發展的名片,不少投資項目紛紛開工,招來一片聲討之聲;而就在前不久,江西宜春打出雷人的城市宣傳口號——“一座叫春的城市”,也一時淪為公眾笑談。究其因,正在於城市管理者未能真正掌握城市建設的藝術。

  或許,當“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在更廣的範圍內得到傳播,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問題就是“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很顯然,一個徒有光鮮外表而生活不便的城市,一個校園安全事故頻發的城市,一個權力隨時有可能強行剝奪和限制市民的城市,顯然只會讓生活變得更糟糕。讓城市建設得“美好”不是最終目的,讓市民生活得更美好才是終極目標。(易艷剛)

 

編輯:楊永青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