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城市最佳實踐區

上海將借鑒城市最佳實踐區推廣“可滲透路面”

時間:2010-10-30 13:21   來源:新聞晚報

  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多項“城市最佳實踐區”環保技術值得借鑒

  作為一名環保工作者,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這半年來起碼去了二三十次世博會。最讓他印象深刻的還是城市最佳實踐區。 “每一個案例我都仔仔細細看了,對上海而言,其中有相當多的可借鑒處。 ”張全局長透露,垃圾分類、可滲透路面、節能建築、綠色出行等許多案例都將對“十二五”期間的規劃有所啟示,最重要的是,世博會透露出一種綠色環保生態理念,“這是留給上海最大的財富之一,其延續效應將是長久的。 ”

  多項環保技術有望上海實踐

  張全局長説,在這屆世博會中,綠色生産生活以及管理者的綠色理念都是非常值得借鑒,並有望在“十二五”期間實現的。以臺北案例館展示的垃圾分類來説,價格機制、執法推動、具體規範和長時間的宣傳教育等都是執行垃圾分類政策成功的因素。張全局長表示,對於這套機制,上海更多只是借鑒,不會全盤照搬,畢竟我們還需要一套更合理、更適合上海執行的機制。

  在此次世博會展示的可滲透路面,即便對於環保工作者而言,也算是一個比較新鮮的事物。 “這種路面在國外很多發達地區也是剛開始嘗試。 ”張全局長告訴記者,污水管和雨水管的混接會造成很多問題,“如果地表雨水能夠透過路面滲透至地下,不僅保證了道路行車無積水的安全,還能補充地下水。”張全局長透露,這種路面“十二五”期間將很可能在上海實踐推廣。

  對於此次世博會中很多場館所展示的綠色理念,張全局長説,這正是我們城市未來發展的方向。如漢堡館內展示了很多建築方面的節能方案,遠大館更是通過整棟房屋展示了建築節能效果,有隔溫保溫效果的墻體、低碳節能的建築結構等。

  除了在案例館內展示的綠色環保效果,張全局長認為,世博會裏還有大量綠色元素,都將是我們未來發展的方向。 “如活水公園就可借鑒,上海作為一個江南水鄉,在消除黑臭的工作做完後,我們怎樣能夠使環境變得更加和諧,讓人們能和自然更好相處,這正是我們下一步需要創新的思維。 ”

  辦博綠色理念需長期堅持完善

  除了對世博會場館的感受外,張全局長最有感觸的還是辦博過程中的綠色理念。“這些是更需要我們長期堅持並完善的。 ”張全局長認為,在世博會期間我們的藍天白雲得到市民和世界各國遊客的肯定,這除了十幾年來的持久戰,這一次的攻堅戰也值得今後學習。

  一是應對大客流的綠色出行。儘管客流量增大,而在中心城區由機動車造成的尾氣污染程度反而比去年要好。 “儘管增加了很多人,但90%以上都利用了地鐵、公交等綠色出行方式,車輛並未太多增加,而由於交通狀況好了,車速提高,使怠速排放也減少了。 ”張全局長説。

  二是工地揚塵的改善。 “世博會期間很多工地停工,但世博會後我們如何能在倡導工地文明施工上再下點功夫,更好地保證優良的空氣品質。 ”

  三是秸稈焚燒方面所下的功夫。為改變這一現象,今年世博期間推出相當多的政策,其引導性非常強,而利用衛星監測的技術手段以及補貼政策和較強的執法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後我們還要繼續進行引導和鞏固。關鍵是要找出更好的秸稈處理辦法,做肥料、燃料、材料等,給它更好的出處。 ”張全局長説。

  四是全國率先突破的長三角聯防聯治。這對上海的環境空氣品質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今後肯定要保持,但我們的方法會有所不同。”張全局長認為,世博會之後要推出的是長效管理機制,要讓世博會對上海的環境效應不止是提前五到十年,更需要持續幾十年。

  環保更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

  張全局長説,其實很多經驗以及好的案例在不少發達國家目前也僅是一種理念,在推廣上還需要下一定功夫。現在的可滲透路面、保溫墻體以及倫敦零碳館裏“可吃的食具”等,有相當部分是剛剛開始實踐,或僅僅是推廣一種理念,目前還很難在全社會推廣。 “但這些都將會引導我們積極思考。 ”張全局長説。

  英國館展示的種子正是生物多樣性的理念,這在一名環保工作者看來,十分具有創新精神,“我個人就非常喜歡,很值得我們搞環保的人進行深思。 ”張全局長説。世博會對於上海的環保工作者有很多啟迪,張全局長表示,他希望今後能有更多的技術深度創新,我們在綠色低碳和環保科技的應用型研究上較多,而前沿科學往往都是源於發達國家,“這是需要我們加大力度的轉化過程。 ”

  過去環保更多指的是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事情,張全局長認為“現在我們更需要全社會來參與。 ”(孔同)

編輯:徐維彬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