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城市最佳實踐區

世博園內遊客“全天候作戰” 體育讓城市充滿活力

時間:2010-06-18 14:26   來源:《文匯報》

  端午節的三天小長假,世博會入園人數再創新高,而遠在南非舉行的世界盃,讓很多遊客兼球迷體會到了“白天觀博,晚上看球”的“全天候作戰”。世博園裏的世界盃特許商品,一度賣到脫銷。作為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運動的魅力,在這個夏天被各個世博展館通過不同方式錶現了出來。

  F1帶來的別樣生活

  三面被大山包圍、一面瀕臨地中海,面積僅為1.95平方公里的摩納哥是全球第二小的國家。但就是這個只需1個小時便能逛完的彈丸之地,每年卻能吸引全球的目光,原因離不開體育——F1世界方程式摩納哥大獎賽、ATP大師賽、環法自行車賽……各類頂級體育賽事把這個袖珍小國的名氣打得響噹噹。

  走進那被一片如同地中海般亮藍色所包圍的摩納哥館,即便你從沒在電視上看過風馳電掣的F1賽車,相信也定會被這兩個字符所包含的賽車文化所震撼,因為整個摩納哥館的參觀線路,就是圍繞賽車所設。誕生於1929年的世界方程式摩納哥站大獎賽至今已年過八旬。和其他分站賽不同,摩納哥站的街道就是賽車道,多彎,狹窄,兩邊就是松柏、櫥窗和公寓墻,稍微控制不好,賽車就有可能直接撞上山丘或翻入海中,不過80多年來這樣的意外也就發生過一次。

  “車王”舒馬赫2004年參加F1摩納哥站的法拉利賽車安安靜靜地躺在展館一角,看得出,摩納哥人以“車王”為驕傲,因為後者曾在當年駕駛著同型號賽車在摩納哥街道上創造了1分14秒439的單圈最快紀錄。賽車上方,車王當年的英姿被一遍遍反覆播放。

  熱情的摩納哥人佩基向記者介紹起他們和F1的故事。原來,一年中有四週全城都會為賽車而休整。開賽前兩周,工人開始在深夜改造街道,搭起路障、看臺和監控室。除了大小酒店,那些沿街公寓也都被各國車迷租賃一空,為的就是“打開窗子就能看見F1。”特別的摩納哥站每年都吸引大批世界各地車迷前來,他們把這一站稱為“皇冠上的珍珠”。你可以一邊躺在遊艇上曬太陽,一邊懶散看一眼比賽,也可以選擇坐在和“賽道”僅一道護欄之隔的咖啡店裏飽餐一頓後伸長了手問走近的車手要個簽名。因為除了賽車的轟鳴,更多人所追求的,其實是種別樣的生活方式。“在摩納哥,無論選擇何種方式,你都可以生活得愜意輕鬆。”佩基的臉上充滿了得意。

  自行車助推城市發展

  “全民F1”的摩納哥館對面,隨處可見標有“綠色國度、自在遊走”的自行車和環繞整個場館的白色自行車道,這讓“自行車王國”丹麥館顯得素雅許多。

  在丹麥540萬人口中,自行車的擁有量達到了420萬,只有90歲以上老人和3歲以下孩子不被允許騎車,成人一般都擁有兩輛自行車,一輛代步,另一輛用來運動。在倡導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的大背景下,丹麥把自行車視作城市持續發展的重要助推器,而如此高的自行車普及率使得丹麥成就了許多自行車名將。在世博會這個大舞臺,除了國寶“小美人魚”,丹麥人要秀的,無疑就是他們的自行車文化。

  就外型來看,丹麥館由兩條相互傾斜、上下重疊的環形軌道構成。從空中俯瞰,整個場館是個巨大螺旋體。再涂上淺藍色塗料,環形軌道搖身一變就成了哥本哈根市內隨處可見的自行車道。

  丹麥館的工作人員克裏斯蒂娜告訴記者,通過20年的建設,如今的哥本哈根,自行車道早已覆蓋整個城區。自行車道和汽車道、行人道在高度上錯開,每天上午去往市中心和每天下午從市中心返回城郊的時段,紅燈很少,騎車的最高時速能達20公里,而汽車的平均時速也不過27公里。

  而在城市最佳實踐區的歐登塞案例館,丹麥人給出的參展主題就叫“自行車復興”。各式各樣的自行車,成人車、兒童車、老人車、賽車、運貨車在這應有盡有。作為丹麥第三大城市,歐登塞整個城市80%的道路都是自行車專用道,總長超過500公里,有25%的人選擇自行車作為首選交通工具,80%的學生騎車或步行上學。儘管如此,歐登塞還計劃在未來10年內將騎車出行的比例提高到38%。

  丹麥人為什麼會如此青睞自行車?館內工作人員克裏斯蒂娜給出的原因很簡單——健康和自然:“以適中的節奏騎車半小時,消耗的能量和半小時蛙泳相當。如果加快點速度,騎車燃燒的脂肪就相當於一次慢跑。我和周圍的朋友們從小就都習慣把騎車作為主要出行方式,去學校,去體育場,去郊外,基本都靠自行車。”

  體育造就城市活力

  在世博園裏,除了足球、賽車、自行車這些“熱門項目”,還有各種有代表性的體育元素——挪威館的冰球、芬蘭館的冰壺、黑龍江館的滑雪、澳門館的武術……如此多的體育元素出現在世博舞臺,究竟是要表達些什麼?

  為此記者昨天特地採訪了長期從事體育人文研究的上海體育學院人文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肖煥禹。在他看來,體育元素的集體亮相,恰恰符合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體育,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通過體育,人們可以強健體魄、愉悅身心,獲得激情,充滿活力。而只有當人有了活力,才能夠去創造和改變城市和生活。無論世博展館裏展示的是什麼展品,其背後都離不開有活力和創造力的人。而要想成為這樣的人,體育運動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肖煥禹告訴記者,體育與世博結緣其實由來已久,作為體育領域最高級別的國際盛會,奧運會就曾亮相於世博會舞臺:“1900年,第二屆現代奧運會和世界博覽會同時在巴黎舉行,以此借舉世聞名的世界博覽會提高奧運會的影響力。當時,作為世博會的一部分,1900年奧運會以‘國際體育鍛鍊和運動競賽’形式進行,所有比賽海報、門票及獎牌上出現的也都是‘世博會’而非‘奧運會’字樣。”

  如今,一百多年後的上海世博會,和體壇另一盛事——世界盃再度“邂逅”。在以“足球之名”對世博園內各類體育元素展開一番探究後,對於“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世博主題的理解,仿佛也更深一層。 (王星)

編輯:楊永青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