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城市最佳實踐區

世博問“居”——在上海世博會探尋住房保障之道

時間:2010-05-19 10:1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5月18日電(記者葉鋒、易淩、姚玉潔)隨著城市生活成本越來越高,土地資源越來越缺,留給住房保障的空間正受到壓縮。上海世博會上的一些案例試圖求解:中低收入者同樣可以在城市實現有尊嚴的安居夢想。一些專家則建議,政府應進一步把住房保障的問題納入城市的規劃藍圖之中。

  政府主導實現“低成本居住”

  “新加坡是一個宜居的地方,不只因為我們有花園般的環境,還因有完善的住房保障系統。”上海世博會新加坡館工作人員、來自新加坡旅遊局的關淑敏告訴記者。新加坡館內的音像資料詳細介紹了該國由政府主導的“組屋”模式。“組屋”即政府組織集中建設的保障性住房。

  國土面積僅710平方公里,公民和永久居民卻多達360多萬人,且幾乎全部居住在城市。住房保障就成了新加坡歷屆政府的重中之重。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新加坡便大力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

  一組數字可以看出政府為解決住房保障問題付出的努力:目前,新加坡每年將其國內生産總值的9%用於國民住房建設。在過去40多年裏,新加坡政府共興建了將近百萬套組屋,使87%的低收入家庭擁有自己的組屋,其中大多為面積在100平方米左右的三室一廳住房,而租住一居室或兩居室組屋的低收入家庭約為10%。

  關淑敏説,以一套兩居室住房價格為100萬新元、一戶家庭年收入20萬新元計算,大約5年的家庭收入就可以購買一套組屋。不過,按規定,每戶中低收入家庭可以購買一套組屋,且在5年內不得轉讓,5年後轉讓時必須在政府指定的機構中進行。

  而西班牙在世博園“城市最佳實踐區”裏展示的馬德里案例館,同樣表達了政府對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問題的關切。展館的主體建築是一幢“竹屋”,脫胎于馬德里卡拉班切爾區2007年建成的一幢保障性住房,88個低收入家庭平均每戶房屋面積70平方米,並已獲得産權。

  馬德里館總協調人尼諾説:馬德里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為低收入人群修建用於租賃或買賣的社會住房,到目前已形成建立在“普遍性、公正性和可持續性”基礎之上的公共住宅政策。2008年已建成的61712套住房中,社會保障性住房佔60%,達37030套。而在該市2011年總共計劃修建的160691套住房中,77453套為社會保障性住房,佔48%。

編輯:楊永青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