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館網上寧夏館鎮館之寶:鎏金銅牛
西夏是中華民族歷史舞臺上極為神秘的一個王朝,古西夏王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西夏文化,曾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大放異彩。在世博會寧夏館展出的鎮館之寶“鎏金銅牛”更是是謎一般的古西夏王國滄桑與輝煌歷史的見證。
“鎏金銅牛”是從素有“東方金字塔”美譽的西夏王陵出土的國寶級文物。一九七七年寧夏銀川賀蘭山西夏陵區一0一號陪葬墓出土,青銅質,長1.20米、寬0.38米、高0.45米,重188公斤。模制澆鑄成型,內空心,腹中尚殘留鐵砂內模。外表鎏金,出土時部分鎏金已脫落。銅牛造型生動,形象逼真。
“鎏金銅牛”的發現還有一段令人噓唏的小故事。
1972年,幾經努力,考古專家們終於進入地下21米深、有“東方金字塔”之稱的西夏王陵,發現文物已被盜墓者洗劫一空。見此情景,所有人都懊喪不已。一名男青年一時氣起,狠狠地踹了一下腳底早已腐朽的木門。猛然間,兩隻金燦燦的牛角尖“破門而出”——原來,被盜墓者炸倒的墓門正好蓋住了“鎏金銅牛”,它躲過了盜墓者的賊眼,留存至今。
只有表面佈滿的坑洞和條紋,證明著它已經經歷了近千年的歲月洗禮。
在網上看到資料説,當今中學歷史教科書裏談到古代“鎏金”技術時,就是以此牛作為配圖和解説對象的。可憾的是,我竟對此了無印象了,又繼續百度了一下,方知我國的鎏金技術,自戰國以來即大放光彩,尤以兩漢最為普遍,鎏金技術的製作方法是將金與銀混合熔化後,涂在銅器表面,經溫烤後加固,再加以打磨即成,華貴璀璨經久不褪。
然而鎏金器流傳至今極為稀罕,主要原因是歷代以來戰亂損毀,再加上器物中有金成份,很多盜墓賊不知鎏金的藝術價值,就按重量賣給打金匠,熔練為金塊或金元寶,所以被破壞的鎏金器物不可勝數。
想著那些被破壞的文物真是無比的痛心,可惡的盜墓賊們到底知不知道,因著他們自私貪婪,國之珍寶灰飛煙滅?
我想,事實上對於任何一件國寶來説,它的珍貴絕不僅此于它那連城的價值,更為重要的是一種其本身體現出來對萬事萬物的關懷、尊重。一如眼前這頭“鎏金銅牛”,它那柔和的目光似乎可以穿越千百年的塵土與你對話一般,自有一種溫暖人心的力量。 (文、圖:李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