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澳門館

“馬氏玉兔”世博會放異彩

時間:2009-12-21 16:12   來源:深圳特區報

馬若龍

  400多年的東西方文化交融,在澳門培育出獨特的土生葡人群體,成為澳門社會文化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昨日下午2點30分,記者在婆仔屋藝術村見到了該群體中的代表人物——建築師馬若龍。

  深邃的眼睛、高高的鼻梁,廣東話和英語轉換自如,生於澳門、在歐洲深造的馬若龍是個典型的土葡。其祖父是葡萄牙人,祖母是華人,母親具有西班牙血統。他在澳門文藝界享有很高知名度,有澳門茶文化館等多個設計作品。近來,他再度被廣泛關注,是因為他設計的“玉兔宮燈”在上海世博會澳門館概念設計比賽中獲得金獎,澳門館因此採用該方案建造,整個外形將如同一隻晶瑩剔透的“玉兔”,十分特別。

  他指著親手製作的一隻兔仔燈籠對記者説,澳門館的創意來自於此。去年,澳門館方案進行公開徵集時,他正在哈爾濱亞布力滑雪場,參與設計當地一座酒店。當晚,燈光熄滅,整個滑雪場一片寂靜,只有酒店的一排燈籠沿山而上,錯落有致,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連續5天4夜,他通宵達旦,和朋友設計出了以燈籠為原型的、頗有馬氏風格的“玉兔宮燈”。

  “澳門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中西交融,澳門館的設計也應當如此。‘兔仔燈籠’在澳門很受歡迎。每到元宵、中秋,街上到處挂著中國傳統特色的玉兔宮燈,孩子們人手一個。”他形象地説,世博會上,澳門館的位置鄰近國家館,國家館的鬥拱外形像一道“南天門”,澳門館則是在門外迎接四方賓朋的“玉兔”。澳門館使用玻璃、鋼鐵材料建造,世博會展覽結束以後,這些材料還可以被回收利用,凸顯環保理念。尤為特別的是,整個澳門館高19.99米,象徵澳門在1999年回歸中國。

  作品成功被採納,令馬若龍十分興奮。一年來,他連同本澳20位藝術家、設計師、建築師等組成團隊,並經常飛往上海,同上海同濟大學的施工方協商,目前澳門館正在按計劃推進。“到時候觀眾走進澳門館,便能通過多媒體展示,看到澳門方方面面,特別是回歸祖國十年來的成就。”

  提到回歸十年,曾在澳葡政府時期擔任文化司署司長的他表示,十年來澳門發展“非常之好”,一國兩制的構想是成功的。1999年回歸之前,當地有些葡人紛紛離開澳門回到葡萄牙或者西方國家,而馬若龍則堅定地選擇定居澳門。“結果,看到香港和澳門回歸之後社會穩定,我的葡萄牙朋友們又都回來了。”

  本月中旬,馬若龍受邀與澳門特區政府一起前往北京,參加在首都博物館舉行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十週年成就展”,觀眾的熱情讓他很為感動。他一再對記者説:“希望今後多一些機會,讓更多的人有機會來澳門感受她的魅力。”

編輯:馬迪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