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神六候選宇航員
 
 
  來源:      日期:2005-10-11 18:30

 


  神六”飛天在即,誰將成為繼楊利偉之後第二個和第三個飛入太空的中國人,成為人們猜測和關注的焦點。

  宇航員的選拔工作帶有某種神秘色彩。據悉,“神六”發射前5小時才會確定最終人選。本報特約記者日前深入國家航太城,獨家採訪了兩名被看好最有希望飛天的候選宇航員,了解到“神六”飛天之前最新的籌備和訓練情況,以饗讀者。

  6名候選宇航員被“雪藏”,最後2名人選仍未確定。

  北京西北郊唐家嶺佔地面積3000畝的航太城,是繼莫斯科“星城”和美國休斯敦航太中心之後的第三個航太員選拔訓練中心。

  9月19日,記者眼前的航太城處處顯露出緊張而又忙碌的氣氛。穿著防靜電服裝的科研人員,走路都是腳下生風。據記者了解,從酒泉發射基地返回航太城的6名航太員已進入封閉訓練階段。航太大隊派出專人把守,任何人都不能與他們有任何單獨接觸。

  中國航太大隊康政委告訴記者,此舉是為了避免航太員們在最後關健時刻出現感冒及感染病菌等情況,以確保飛天萬無一失。

  據悉,“神六”飛天將派出兩名宇航員,而到目前為止,最終人選仍未確定。從各種數據和分析來看,目前候選的6名宇航員中,由聶海勝和翟志剛組合的“翟聶組”應該是最被看好的一對組合。據分析,這對組合最後登上“神舟六號”的可能性最大。

  聶海勝等待飛翔的日子

  2004年春節剛過,聶海勝及其所在的航太員大隊就已經投身到了“神六”載人飛天的緊急訓練之中。

  “神六”飛行不是上一次的簡單重復,兩名航太員將在軌道艙裏開展空間技術試驗,因此面臨的風險更大,對航太員的訓練要求也更高。

  按照作業要求,隨“神六”飛天的兩名航太員在飛行過程中必須配合得天衣無縫,才能圓滿完成任務。這就意味著作為“神舟五號”首飛梯隊成員,一切都要從頭開始練起。候選宇航員能否飛天,不僅要看個人素質,還要看與搭檔的協作程度。

  聶海勝説:“讓我上,我有把握,也有這個信心。我想對我們這些人來説,經過那麼多年的刻苦訓練,每個人都符合這個的條件。我現在關心的就是自己要按正常的訓練一步一步走下去,把所有的工作做到實處,把心理狀態、身體狀態、訓練技術,都保存到最好!”

  曾經歷空中曆險,冷靜機智榮獲嘉獎。

  聶海勝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我今年41歲,出生在棗陽市楊當鎮聶莊一個普通的農家。小時候家裏窮啊!父母常常為區區幾元錢的學費東挪西借……”高中畢業時,聶海勝與幾位同學考上了長春航校,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訓練之中,各項指標都完成得非常出色,成為學員中第一個放單飛的人。1989年6月12日,聶海勝改任空軍某殲擊機飛行員。

  誰知,在第二天的飛行中就遇到了事故。那天,他正駕著殲擊機在4000多米的高空執行任務,突然‘砰’的一聲爆響,發動機停車了。

  剎那間,殲擊機轉速下降、機體下墜,座艙內溫度急升。聶海勝一邊鎮定地向地面報告,一邊試圖排除故障……然而,所有的辦法都嘗試過了,還是無濟於事。於是,地面指揮讓聶海勝棄機跳傘,但他沒有放棄,做了最後的努力,試著讓殲擊機滑行,但因距離太遠,沒有成功。

  當殲擊機距地面只有400多米時,他不得不按下了彈射開關,然後覺得眼前一黑,就什麼都不知道了……當聶海勝睜開眼睛,才發現自己落在了稻田裏,殲擊機則摔在離自己100多米的山溝裏,扎進土裏十幾米,著火爆炸了。而他本人除了掉了一隻鞋以外,一切都完好無損。後查明,此次事故是由發動機壓縮器上的葉片出了機械故障造成的。
 
 
  鋻於聶海勝在危急時刻沉著冷靜地處置險情,想盡一切辦法挽救殲擊機的勇敢精神,當年,部隊為他記了三等功。

  為減重進行魔鬼訓練。

  聽説選拔航太員,妻子聶捷琳第一反應就是:不同意!不同意的理由也很簡單:1986年“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的慘景此時不由分説地就跳入了她的腦海。聶海勝瞞著妻子參加了體檢,一直到選拔調研人員做家庭隨訪來到聶海勝家,妻子才知道這回事。接受航太員選拔時,聶海勝的體重稍稍有點超標。

  於是,如何幫他“減重”成為整個家庭十分關注的課題。航太員在訓練中身體消耗很大,不吃東西不行,吃不好也不行。如何減重?只有通過加大運動量來實現。“離心機”訓練是航太員提高超重耐力最有效的方式。在圓圓的大廳裏,聶海勝坐進一隻8米多長鐵臂夾著的圓筒裏。在時速100公里的高速旋轉中,他不僅要練習緊張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負荷動作,而且還要隨時回答提問,判讀信號,保持敏捷的判斷反應能力,每做一次訓練,他都要付出巨大的體力。對宇航員來説,升空中最大的考驗便是要適應載人飛船升空和返回時的過載加速度。為此,聶海勝和戰友們在地面接受了殘酷的“魔鬼訓練”。

  大型過山車能讓人驚魂動魄,但它的加速度只有2個G多一點。然而中國宇航員在地面離心機的訓練中,要在身上加8倍的體重。每一次訓練過程中,宇航員的面部都會練得扭曲變形,眼淚也不由自主地奪眶而出。為防止宇航員承受不了,每人的訓練器械上都裝有一個報警器,如果吃不消,可按報警器,離心機則馬上可停下來。但在8年多的訓練過程中,沒有一個宇航員的報警器被摁響過,訓練至今,也沒有一個宇航員要求中途退出。

  盡可能地發現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承認別人比自己好的地方,心理課上的相容訓練增長了航太員們的團隊意識。一次,在進行沙漠生存訓練的時候,楊利偉和聶海勝被分到了一個組。中午時分,他們“降落”到沙丘。倆人配合著把降落傘割開,用傘布傘繩和沙子搭帳篷。楊利偉想出一個搭帳篷的新主意,聶海勝二話沒説,很贊成地去做。聶海勝想出什麼新辦法,楊利偉也毫無條件去做。那天晚上,氣溫零下四五攝氏度,風很大,由於他們配合得好,帳篷沒有被風吹開。就著餅乾和涼水,他們一直堅持到第二天中午,毫發未損。

  翟志剛

  第二個飛天也幸福

  心理素質過硬,作為新手曾經遭遇惡劣飛行天氣,然而化險為夷。

  性別:男,年齡:37歲,身高:1.72米,體重:65.5公斤,文化程度:大本……這份檔案的主人,正是“神六”載人航太飛行組合梯隊的航太員翟志剛。“神六”航太員的選拔主要依據他們從2003年10月“神五”發射後的訓練成績。而在“神六”航太員的重新選拔中,以前的成績將會被清零重新考核。坐在記者眼前的翟志剛濃眉大眼、英俊幹練。

  當年他正是憑藉高超的專業技能,過硬的身體條件,優秀的心理素質,從一次次遴選中脫穎而出。1995年5月5日,河北省遵化某空軍飛行訓練基地。5架殲8戰鬥機從1000英尺高空急速越過機場跑道旁的山體,緊隨其後的是一架教練機,與殲8拉開一定距離,緊緊貼在5架殲8機的右翼,穩穩飛翔著。

  驟雨將至,地平線上濃霧重鎖,飛行員從機艙舷窗裏所能看到的除了濃霧還是濃霧———地面指揮部要求6架飛機緊急迫降,飛行員試圖尋找機場跑道,但飛機跑道“消失”了。翟志剛在這次飛行訓練中是惟一一名新飛行員,他所駕駛的那架飛機上只有他一個人。

 
  6名飛行員在天氣突然出現變化的情況下找不到跑道,低空中盤旋的這6架飛機遲遲不能著陸,地面指揮部的擔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大。濃霧依然籠罩著整個機場,地面所有指揮人員最擔心的就是翟志剛,因為在6名飛行員中他的單飛駕機經歷是最少的,飛行時間也是最短的。

  就在大家都焦躁不安地等待飛機著陸時,翟志剛駕駛的教練機呼嘯著衝破濃霧,平穩地降落到機場跑道上。事後他向衝過來的教練員説:“霧太厚了,我在空中盤旋了好幾圈都找不到跑道,試了幾次向地面俯衝都無法穿透雲層,我突然想到可以通過儀錶找跑道,馬上操作,相信儀錶,相信科學,終於安全降落了。”

  那次飛行訓練中,翟志剛作為剛參加飛行訓練不久的一名新手所表現出的處變不驚的良好心理素質和飛行技術,為他最終入選中國宇航員奠定了重要基礎。

  身體素質同樣優秀,嚴酷訓練一一克服。

  “神舟五號”飛天時,翟志剛與楊利偉的綜合素質考評只有0.5分之差。翟志剛是最優秀的,也是最幸運的,從航太員基本資格篩選到初選,從臨床體檢再到“特檢”,從1506人到最後14人,他的臨床醫學和航太生理功能各項檢查的指標都達到優秀。

  翟志剛是個愛動腦筋的人,每次訓練他都有意識地按照個人體驗的方法去練習,翟志剛還把艙內設備圖和儀錶圖全都貼在宿舍墻上,隨時默記。

  後來,身經百練的翟志剛對飛船飛行程式、儀器設備和操作程式已是倒背如流。在最後階段的專業技術考核中,教員特意設置了許許多多的故障陷阱,他都能及時發現,迅速排除。每次考核結束後,教員都要問他:“操作有沒有失誤?”他總是自信地大聲回答:“沒有失誤!”

  在太空失重時,人的血液和體液將會重新分配,血液會向頭分佈,此時出現鼻塞、眼部和頭部嚴重充血再正常不過了,嚴重的會誘發空間運動病。為了適應太空環境,翟志剛和戰友們要接受“臥床”訓練,頭倒立—6度,一練就是20天,體驗頭朝下的血液倒流的狀態,而且吃喝拉撒都必須保持此種狀態。

  此外還有“轉床”訓練,整個身體傾斜—45度,每天兩小時,一個週期是12天。在這種艱苦的訓練後,加上身上的航太服重20多斤,宇航員們每次訓練完都會掉3斤以上的體重,衣服能擰出幾斤的汗水,甚至不敢再蹲衛生間。

  候選人生活管理十分嚴格,

  飛天前眾多“清規戒律”保安全

  據了解,除了訓練、學習與管理上的特殊性外,被譽為“中華民族的英雄”的第一代航太員,過著比普通人更為克制的生活。

  翻開翟志剛遞過來的《航太員管理暫行規定》,記者看到了一連串的“不準”:不準在外就餐;節假日不準私自外出;不準與不明身份的人接觸;不準暴露自己的身份;不準抽煙喝酒等等。為確保他們的絕對安全,即使是探親、療養、外訓,也要專車接送、專人護送、嚴格警衛。個人不準開車,不準駕駛摩托。一日三餐都由營養醫師制定食譜,食物還要留樣保存。採購食品要到專供商店,購買蔬菜要到京郊的綠色蔬菜基地,絕對不能像常人那樣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