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

時間:2011-02-08 14:48   來源:新華網

  在這世界的群眾運動的中間,歷史上殘余的東西,什麼皇帝咧,貴族咧,軍閥咧,官僚咧,軍國主義咧,資本主義咧——凡可以障阻這新運動的進路的,必挾雷霆萬鈞的力量摧拉他們。他們遇見這種不可當的潮流,都象枯黃的樹葉遇見凜冽的秋風一般,一個一個的飛落在地。由今以後,到處可見的,都是Bolshevism戰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Bolshevism的凱歌的聲。人道的警鐘響了!自由的曙光現了!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釗《Bolshevism的勝利》(1918)

  [背景]

  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之久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進入人心。但是,革命果實很快落到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手中。十分關心國家命運的李大釗,這時已敏銳地感受到新的共和制度存在著“隱憂”。1913年,他以憤怒而沉痛的心情尖銳地指出:“共和自共和,幸福何有于吾民也!”這年冬天,他得到朋友的資助,東渡日本,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讀書。在留日期間,他的愛國主義和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他秘密發起組織“神州學會”,反對袁世凱禍國殃民、企圖恢復帝制的倒行逆施。1915年,當得知日本政府向袁世凱政府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時,李大釗立刻奮起反對,先後編印了“國恥紀念錄”,撰寫了《國民之薪膽》一文,同時還散發了“敬告全國父老書”,揭露日本帝國主義者的狼子野心,號召國民起來奮起自救。

  1916年,李大釗回國後,曾被聘擔任北京《晨報》編輯,但他很快就投入到當時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之中。在這場運動的前期,李大釗積極宣傳民主主義思想和科學真理,反對封建迷信和盲目服從,宣傳積極進取的樂觀主義人生觀,反對消極保守的人生觀。他號召青年“衝決歷史之桎梏,滌蕩歷史之積穢,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為“索我理想之中華”而鬥爭。他抨擊以孔子為偶像的舊禮教、舊道德,向封建頑固勢力展開了猛烈鬥爭。他積極奮進的態度,激發了當時中國青年一代的朝氣和進取精神。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後,李大釗備受鼓舞。他先後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Bolshevism的勝利》、《新紀元》等文章和演講,熱情謳歌十月革命。他以極敏銳的眼光,比同時代的人更早更深刻地看到了這場革命與18世紀法國革命的本質區別,看到了它對20世紀世界歷史進程將産生的劃時代的影響,也從中看到中華民族獨立和中國人民獲得解放的希望。他指出,十月革命的時代精神和革命性質完全不同於法國革命,它是“立於社會主義上之革命”,是人類歷史“新紀元”的開始。十月革命所引起的世界革命潮流,“實非現在資本家的政府所能防遏得住的”。他預言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宣傳十月革命的過程中,他自己的覺悟得到了迅速提高,很快從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者轉變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1919年中國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李大釗積極投入這場偉大的愛國運動,上街散發傳單,並積極奔走聯絡社會各界營救被捕入獄的陳獨秀,成為這場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之一。而李大釗在這個時期的一個最大貢獻,在於他寫下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文章,並組織成立了馬克思學説研究會,系統地介紹、宣傳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批駁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潮,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因此,他成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是20世紀初中國的“普羅米修斯”式的人物。在李大釗的影響、引導和直接培育下,毛澤東、周恩來、鄧中夏、高君宇等一批先進的青年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走上了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的道路。李大釗為中國共産主義運動的興起培養了一代革命家。

  [簡介]

  李大釗,字守常,河北樂亭縣大黑坨村人氏。1889年生,少年入私塾,熟讀四書經史,1905年清末入新政中開辦的永平府中學,兩年後考入剛剛開辦的北洋法政專門學校。辛亥革命的爆發,使他深受影響,開始有憂國憂民之心。畢業後於1913年赴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學,入政治本科。

  在日本3年,李大釗認真閱讀了日本早期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者河上肇、幸德秋水的著作,接觸到馬克思主義,不過頭腦中還相容其他思想。他回國後投身新文化運動,先期辦報,又到中國新思想策源地北京大學任圖書館主任。通過在社會實踐中比較檢驗,並得知俄國革命勝利的消息後,終於從1918年起在思想上確立了共産主義信念,並認為只有這一真理能夠救中國。

  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自發舉行愛國遊行,李大釗演講鼓動並奔走營救被捕者。翌年初他與陳獨秀商討了建黨事宜,並支援北大學生鄧中夏等組織了早期共産主義組織,外稱“亢慕義齋”(英文Communism,即共産主義的諧音)。同年春,陳獨秀來信詢問黨名是否稱“社會黨”,李大釗回信一錘定音:“叫共産黨!”

  1921年7月下旬中共“一大”在滬召開,李大釗因校內同仁生計需他解決,未能赴會。翌年8月李大釗赴上海拜見孫中山,代表中共提出加入國民黨的建議並得到同意,成為建立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牽線人。在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有“跨黨”身份的李大釗成為主席團五成員之一。同年親駕馬車率同志越出東北邊境,到莫斯科參加共産國際第五次大會,並參觀五個月。隨後他回北京任中共北方區委書記,被軍閥稱作“北赤”的首要而遭通緝。1926年3月18日,他不畏風險,主持反帝大會後率群眾遊行赴段祺瑞政府請願,遭軍警開槍屠殺。走在隊伍前列的李大釗頭部和手負傷,脫險後率北方區委機關避入蘇聯大使館旁邊的兵營,在那裏領導反帝反軍閥的鬥爭。

  舊中國每逢戰亂,下野軍閥和政治家避入外國使館是常例。西方列強對中共領導人進入蘇聯使館卻實行兩重標準,鼓勵奉系軍閥張作霖破壞國際慣例闖入搜捕。事先曾有人報警,李大釗畢竟出身書生,對形勢險惡估計不足而未轉移。1927年4月6日晨,北京軍警被東交民巷使館區的外國守軍放入,突襲蘇聯大使館,捕去李大釗等人。在獄中李大釗身受剝指甲等酷刑,仍堅不吐實。面對各界譴責及社會名流呼號營救,奉系軍閥竟于4月28日使用新從西歐進口的絞刑機殺害被捕的20人,對李大釗特別使用“三絞處決”法以延長痛苦。絞殺整整進行了40分鐘。時年李大釗38歲。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